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99.80
折扣价: 59.90
折扣购买: 战争事典. 057, 中国甲胄史图鉴
ISBN: 9787559449405
周渝 ◎青年作家 ◎中国甲胄爱好者,拥有各式铠甲、戎服,收藏了大量复原甲胄和国甲模型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 ◎“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获得者 ◎第三届(2015年)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第一名 ◎民革中央第六届《台湾研究》特邀撰稿人 ◎现为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主创之一 ◎多次作为CCTV-7、CCTV-1频道嘉宾、青年代表参与录制军事历史类节目 长期从事历史写作,喜爱收藏历史题材模型、中国传统服饰、中国古代甲胄、中国近现代军服等,已出版《卫国岁月》《战殇:国民革命军抗战将士口述实录》等作品,文章常见于《国家人文历史》《中华遗产》《博物》等文史刊物。
最后的札甲 当然,大明皇家仪仗队中的札甲也很多。《出警入跸图》中有大量骑马的锦衣卫,他们手持凤嘴刀或页锤,头戴金色或银色的小凤翅兜鍪,身甲为清一色的直身札甲。尽管锦衣卫们穿的仍是传统札甲,但已看不到唐宋款札甲的束腰、抱肚、掩膊、臂缚,手部的臂鞲也变成了类似皮皮虾壳的铁臂手。在做工上,这种新式铁臂手采用织物固定铁片与身上的甲胄,提升了灵活度。不过,在实战中,随着火器发展,传承千年的札甲已步入黄昏时期。 明朝恰好是承前启后的时期。实际上,明代的札甲不少,《明会典》记录的鱼鳞甲、柳叶甲等都为札甲。20世纪90年代,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曾挖掘出一套铁甲,经过古代甲胄专家白金荣老师等人8年的努力考据,最终将这领甲胄成功复原。经鉴定,该领铠甲为明初制造,复原后的铠甲由1165块甲片编成,胸、背甲分内外两层,内层与腹甲、腿裙相连,外层则与披膊相连,其形制与《武经总要》附图中的一领宋甲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明初时,有一部分铠甲袭承自宋代铠甲。不过,当时士兵所穿盔甲多是形制简单、着重实用功能的半身式对襟齐腰札甲,头戴的兜鍪为一种铁质头盔;也有的身披形制古老的裲裆甲,头部扎巾,无盔可戴。 当然,明代头盔的款式非常多,不仅有袭承自唐宋的兜鍪,也有沿革蒙元的钵胄,还有盔身由八瓣组成,胄顶形似半个南瓜的帽儿盔等。从《出警入跸图》《平番得胜图》《岁祷道行图》等明代写实绘卷中可以发现,明军有在盔顶插小旗的习惯,疑为标识。明朝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勇”字盔,这种头盔在《出警入跸图》中有多人戴,胄体为朱红色,外形类似明代大帽,正中有一大大的“勇”字,有铁盔与皮盔两种。由于出现在《出警入跸图》中,因而被推测为仪仗用盔。但这种“勇”字盔在全国多个地方皆有出土实物,很有可能是作为实战胄装备到军中的。 【一本有关甲胄的视觉指南,多方位展现中国甲胄发展史】 ◎高清的陶俑、壁画、出土甲胄图片 ◎刘永华教授、复原甲胄画师刘诗巍的精美手绘绘图 ◎函人堂甲胄复原工作室、中式甲胄艺术家李辉提供的精美复原甲图片 ◎控弦司提供的明制赐服复原款 ◎大量高清复原图可供甲胄复原爱好者以及从事舞台美术、影视服装道具等专业的设计人员参考使用 【立体式展现贯穿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经典甲胄】 ◎将甲胄发展史与历代战争形态的演变、服饰的变迁相结合,完整呈现了中华甲胄的千年风韵 ◎作者在写作期间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宁夏博物馆等考察了相关的出土文物 ◎采访了秦陵兵马俑修复专家王东峰,《长安十二时辰》甲胄复原团队,甲胄复原师何东明、李辉、温陈华、郝岭、陈斐孺、宗匠等,他们根据大量实践经验、细节,解析了甲胄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