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90
折扣购买: 孤独通行证
ISBN: 9787559412140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性格易怒忧郁,后因溺水去世;母亲是作家,与歌德、格林兄弟等文坛名家熟识。叔本华的哲学整整沉寂了三十多年,后来,他像一个从一场长期艰苦的战争中凯旋的英雄,名噪全欧,誉满天下。近代很多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尼采、克尔凯郭尔、瓦格纳、托马斯·曼等,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其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响最大。
我已经说过,人们之所以喜欢社交是因为他们缺乏忍受孤独的能力,亦即忍受他们自己的小社会的能力。他们无法忍受孤独,变得厌恶自己。正是这种灵魂的空虚使他们热衷于和人交往,到国外旅行、观光。他们的头脑僵化、思想呆滞,无法自己活动起来,所以,他们试图赋予它一点活力,例如通过喝酒提升精神。有多少人仅仅因为这个问题而变成酒鬼!他们总是在寻找某种自己能够承受的最强烈的刺激,亦即通过与自己同类的人的接触和交往而获得的兴奋和刺激。如果不能达到这种目的,他们的精神和思想就会因不堪重负而沉沦,他们也会陷入一种悲惨的萎靡浑噩中 。这样的人,或许可以说,其自身只拥有一小部分的人性,需要将许多这类人性的碎片聚合起来,才能达到适当的数量,获得某种程度的人的意识。一个人——确切地说,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不是代表人性的一小部分或点滴碎片,而是代表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他的自身是完满的。 在这一方面,平庸的大众就好比是由俄罗斯号角组成的管弦乐队奏出的音乐。每只号角仅能发出一种音调,把这些号角恰当地凑在一起、协调配合才能演奏出乐曲。从一只号角所发出的枯燥乏味的音调,就可以清楚地明白大多数人思想的平庸单调。有多少人似乎毕生只有一种顽固不变的观念,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思想存在的余地了。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何人们是那么无聊,以及为何他们热衷于与人结交,为何他们喜欢加入人群中——即为何人类是如此地热爱群居、交际。正是一个人本性的单调乏味,才使他觉得孤独难以忍受。“凡愚皆苦于厌诸己。”(塞涅卡)愚者饱受其本身的愚蠢所带来的疲累、重负。只有把很多人放在一起,才能奏出像样的乐曲。 一个智慧卓越的人,则像是一位音乐大师,无须任何人的帮助,仅仅用一种乐器——如一架钢琴(这架钢琴本身就是一支小型乐队),就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小世界。其他人需要多种乐器相互配合才能演奏的乐曲,他一个人就可圆满完成,仅仅依靠其思想意识的完整统一。就像钢琴一样,他不属于某个交响乐团:他是一位独奏者,更适合单独演出——也许在寂寞中孤独一人。如果要与他人合作演奏,他也必须像乐队中的主音,或者如歌唱时声乐的主调。那些喜爱社交的人或许可以从我的这个比喻中获得某些教益,并把它作为一项普遍的规则记下来:交往对象的质量欠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交往人数的增加得到弥补。如果你的同伴聪慧明智的话,有他一个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周围只有平庸普通的人,只能和他们打交道,那么与他们中的许多人同时交往就是个可行的办法,这样,通过他们的联合协作,还是会产生某些益处的——沿用号角乐器的比喻来说。但愿上帝赐予你无比强大的耐心,以忍受这种苦役! 我提到过的精神的贫乏和灵魂的空虚,是造成另一种不幸的原因。当一些更加优秀杰出的人为了实现某些高尚的理想目标而组成一个团体时,结果几乎总是群氓蜂拥而至,就像害虫一样,到处都是——他们的目的就是试图摆脱无聊,或者自己天性中的一些其他缺陷。对于任何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的事物,他们都会立即毫不犹豫地抓住,丝毫不加以任何的辨别。于是,有些人就会悄然溜进或者强行闯入这一团体。然后,要么很快将其全部毁灭,要么将其变得面目全非,到最后与组成这一团体的初衷背道而驰。 人们喜欢社交的原因并不仅仅在此。寒冷的日子里,大家拥挤在一起以互相取暖;同样,你也可以通过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来温暖自己的心灵。不过,一个自身拥有无比高的精神热度的人,是不需要这样做的。我曾经写过一则小寓言来阐释这一点,读者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 一般来说,一个人对社交的热衷程度是大致与他思想价值成反比的。因此,说“某某”非常不喜欢与人交往,就等于说他是一个才智非凡的天才。 (1)我们的孤独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仿佛是一个秘密,却无从述说。这本书替你将孤独的本质娓娓道来,读完你会更智慧地处理群体与个人的关系。 (2)我们在热闹中失去的,必将在孤独中重新拥有;就如在喧嚣中失去思考能力的人们,在安静中方能找回自我。 (3)对哲学家来说,最恶毒的问题就是问他什么是哲学。而这是一本化复杂为简单,化晦涩难懂为条清缕析的哲学书,紧紧抓住世间万象的本质,让你不再困扰,也不再失落。 (4)因为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尼采成了像太阳一样充满光辉的哲学家;所以读完这本书,你会比你的朋友们更懂这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