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4-1942.8兵临城下第1部上下)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4-1942.8兵临城下第1部上下)
作者: (美)戴维·M.格兰茨//乔纳森·M.豪斯|译者:小小冰人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119.80
折扣价: 86.30
折扣购买: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4-1942.8兵临城下第1部上下)
ISBN: 9787516811511

作者简介

乔纳森·M.豪斯,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戴维·M.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最大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小小冰人,从事军事历史和世界军事装备动向研究十余年,翻译有《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东线回忆录》《亡命排:阿富汗战争中的英雄、叛徒、异见者和手足情》《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空中英豪:美国第八航空队对纳粹德国的空中之战》《致命打击:—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普鲁士之战:1944-1945》《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等多部畅销书。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德国军队 占领西欧,并在东线大规模攻势中不断遭受损失 的德国军队被拉伸到极致,德国的盟友成为额外兵员 的唯一来源。北面的芬兰军队战斗力很强,积极性也 很高,但其他卫星国军队却并非如此。在强大的外交 压力下,这些军队为1942年的战役增加到52个师—— 27个罗马尼亚师(每个师的规模相当于德军的一个旅 )、13个匈牙利师、9个意大利师、2个斯洛伐克师和 西班牙“蓝色”师。出于政治和民族自豪感这些显而 易见的原因,各卫星国政府坚持要求由他们自己的军 长和集团军司令指挥这些部队。尽管德国人向卫星国 军队司令部派出联络官和通信小组,但f也们不得不 采用说服和外交手段来确保这些军队的合作。 这些部队里,接受过机械化和机动作战训练,并 拥有相应装备的单位寥寥无几,而机械化和机动作战 决定了东线的大多数战斗。1941年8月,一股苏军伏 兵在敖德萨附近重创了一个罗马尼亚装甲师,该师已 过时的坦克再也没能得到补充。H意大利的2个摩托化 师配备的战车装甲太薄、动力不足,而这些技术问题 已在北非战场暴露无遗。其他卫星国师都是轻装备的 骑兵和步兵单位,更适合清剿苏联游击队,确保后方 区域的安全,而不是在前线抗击红军坦克部队。虽然 德国人派出颇具战斗力的反坦克连支援他们很有勇气 的盟友,可也无法弥补对方炮兵和反坦克火力整体不 足的状况。 这些盟友的确很有勇气。虽然他们的德国主子经 常发表些轻视的言论,但卫星国军队里有许多勇敢的 人,至少有一些能胜任的士兵。他们中的一些人是狂 热的法西斯信徒,之所以被派至东线,部分原因是他 们在国内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其他人对法西斯主义兴 趣不大,但普遍认为苏联的共产主义威胁到了他们的 社会。就连经常受上司虐待的罗马尼亚士兵也展现出 他们的战斗意愿,前提是获得重武器的有力支援。因 此,苏军1942年末发起反攻时,战场情况使抵抗变得 几乎毫无可能性。一旦冬季气候和战局变得对轴心国 不利,大批卫星国士兵便认为死在冰天雪地里毫无意 义,他们抛弃了这种可疑的荣誉,这一点完全可以理 解。战略态势 1941年入侵苏联前,阿道夫·希特勒已占领西欧 ,只剩英国独自抵抗纳粹德国。但一年后,希特勒发 现自己正同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工业强国(美国和苏联 )作战,而且是在两条不同的战线上。因此,德军最 高统帅部筹划1942年东线新攻势时,不得不考虑其他 战区的需求。尽管美国刚刚开始动员,但希特勒无法 摆脱这样一种担心:在美国人的援助下,英国有可能 对挪威或法国发起规模有限的入侵,以缓解苏联人承 受的压力。1942年3月28日,在商讨东线即将发起的 战役的军事会议上,希特勒坚持要求几支重要部队留 守西线,其中包括德国空军的“赫尔曼·戈林”伞兵 装甲师和3个重建的装甲师。他还关注为埃尔温·隆 美尔元帅的非洲军提供补给的问题。这位独裁者预见 到这样一种可能性,这些补给问题可能要求德军对英 国人控制的马耳他岛发起一场大规模进攻,该岛横跨 意大利与北非之间的海上航线。¨ 当然,德国1942年春季的战略态势并非全然不利 。美国的突然参战使德国潜艇部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 机会,他们得以进入美国海域对商船队发动袭击。希 特勒完全有理由期待这些u艇取得的胜利将破坏英国 和美国的经济,并延缓美国军队部署至欧洲。但这场 被扩大的战争极为复杂,u艇、北非、西欧的作战行 动都需要资源,这使德国做出决策的难度远远超过 1941年。 即便在东线,其他几个选择也与希特勒关注的高 加索地区形成竞争。北方,被围困的列宁格勒深具诱 惑力,夺取这座伟大的城市(她是布尔什维克革命的 发源地),不仅能让德国人获得政治和心理影响力, 还能使德军同该地区的芬兰军队会合,并缩短他们的 防线。幸运的话,在北方发起的攻势有可能切断苏联 的北极海港,减少盟国根据《租借法案》运入苏联的 物资。另外,沿着北部和中央战线,特别是列宁格勒 东南方的柳班(Liuball)地域和莫斯科西面的维亚 济马(viaz’ma)地域,位于德军后方、困住苏军部 队的庞大包围圈需要加以消灭。而伸入苏军防线的德 军突出部必须予以加强,这样一来,德军据点便能重 新连成一条连贯的防线,再次以较少的兵力构成强大 的防御。P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