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40.12
折扣购买: 注意力(分心时如何保持专注)
ISBN: 9787512513365
手机为什么如此吸引人 我们已经见证了手机会给生活带来多么深 刻的影响。但手机为什么如此吸引人?我首先要 对行为主义科学运动中获得行为的方式进行简要 介绍,这或许可以更好地解释人们迷恋手机的原 因。行为主义是心理学领域内第一次探寻内省标 准方法的运动,该运动的测试对象要提供他们在 实验中的感受和经历。比如,内省技巧需要测试 对象描述他们听节拍器时经历了什么,测试对象 还要辨别出哪些是更欢快的节奏。 行为主义者认为这些研究具有主观性,并 不可靠,所以他们开始做实验来观察那些可测量 的行为。1913年约翰·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 者心目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s it)一文,这标志着行为 主义学正式诞生。 华生在该宣言中指出心理学应主要研究刺 激反应关系:人们好像可以对输入信息做出本能 反应,这就像轻按开关时灯会亮一样——刺激来 自外部世界,进而如机器般自动产生反应,随后 的关系通过条件作用而形成反射作用习得。 1890年左右,在进行狗看见食物会产生唾液的 实验时,伊万·巴甫洛夫无意中发现了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注意到即使他不带食物走进房间时狗 也会产生唾液,狗似乎把他的出现和喂食自动联 系起来了。但最开始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随着 他和狗见面的次数越多,这种联系就越紧密,最 终狗看见巴甫洛夫就像看见食物一样。用行为主 义学语言来描述这种情况就是,巴甫洛夫本身首 先充当了中性刺激物,随着时间推移进而变成了 条件刺激。 人们随后通过借助铃声、用其他物种等方 法多次验证巴甫洛夫的发现,但无论测试对象是 狗还是人类,其结果与巴甫洛夫发现的结果一致 :一旦某物体与某种奖励建立起一种联系,这种 关系就很难改变。如欲改变,必须长时间地进行 不给奖励的训练。该原理也适用于惩罚。当测试 对象看某种颜色时被电击一次或两次,随后即使 没有电击,每次看到这种颜色时也会害怕。行为 主义学家认为,在这种情景中人没 有任何自由意志,只能对周围环境做出本 能反应。 奖励会带来上瘾效应。当笼子里的老鼠发 现一按按钮就会有食物时,它们会无休止地按动 按钮。奖励也会带来教育效应,人们通常会运用 此理论培养孩子和教育学生。只要对某一种行为 持续地进行奖励,即使偶尔没有奖励,人们也会 一直做出该行为。当人们下意识地拿出手机查看 是否有新消息或者打开电 脑查看是否有邮件时,事实上人们就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