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81.50
折扣购买: 先秦汉魏科技思想与美学理论研究(精)
ISBN: 9787100203609
刘敏,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理事、四川省名人研究中心扬雄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文论、美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教育部项目多项,在《文学评论》《文史哲》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有《天道与人心:道教文化与中国小说传统》、《中古宗教与自然审美》(合著)等。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逐渐摆脱原始巫术的混乱蒙昧,也与由超越的至上神“天”来统治世界的宗教思维渐行渐远。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冬天出现彗星,郑裨灶预言“宋卫陈郑将同日火”,请求子产给他玉器禳祭,子产不给。第二年,四国果然发生火灾,裨灶又要求禳祭,子产仍不给,并且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认为神秘的天命非人力所能逮,真实的自然和人的活动才是可以把握的。据《国语?鲁语》,鸟停在鲁国东门外三天,文仲让国人去祭祀,展禽不同意,说:“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 用普遍的自然法则(鸟兽知避灾)推知自然现象,把天象与人事分开,从其自身现象寻找各自的规律,是自然观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人的理性力量的重大提高,这一时期,由“怨天”“怒天”“问天”的怀疑天命到专注于真实世界的求真致善,从天命神学统治下初步解放出来的人们积极建构初期的宇宙图式。铁器时代的到来使得农业迅猛发展,农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地理学、植物学和气象学的发展,人们对土壤、物候、地貌的分类认识更加精细,对运动、光和力量的辨析导致了对无限的领悟,物质生产的发达又丰富了数的概念。总之,这不仅是一个思想上自由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也是一个生产力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准确地讲,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奴隶贵族制度的没落与诸侯争雄局面导致了“士”阶层的产生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自由。思想繁荣与科技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事实上,这一时期的诸子百家为了论述其治世主张和政治理想的需要,为了帮助自己的君主增强国力,大都不同程度地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科学理论与实践保有极大的兴趣,一些学派甚至亲自从事科学发明与技术创造实践,如墨家、农家。“在当时这一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争论中,除了政治、哲学、伦理、军事思想等内容外,科学思想的内容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让人的审美体验更加丰满;理性力量的提高,也使得美的思考更加清晰,原始陶器纹样和青铜铭文中朦胧隐含的审美意识,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为明确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命题,如美是和谐、美善相因、里仁为美、大美不言等。这一系列命题和判断是在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的基础上产生的, 检讨春秋战国时期美学理论与科技思想的关系,可以深层次地察始原终,呈现美与世界的复杂关联,还原美学理论丰盈的生活意味。 还原中国美学的发生现场和发展路径,再现科学与美学水乳交融的奇妙景观。 一般认为,美学与科学代表着人类思维的两极,格格不入。本书还原了中国美学的发生现场和发展路径,引读者深入中华文明的童年期,去领略科学与美学水乳交融的奇妙景观。本书作者不尚空谈,每有阐发必以充分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为铺垫,彰显出扎实的案头功夫和可贵的学术定力;及至关节处绝不迂回闪躲,一笔破竹,爽如哀梨。作为学术专著,此书既集大成又开新境;作为文化读物,此书能豁人耳目、修正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