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文化面面观
作者简介
陈宏川,现任阳光学院跨境电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和语料库翻译学。主持多项教育部产学融合和省社科规划课题,撰写多篇学术和教改论文。
内容简介
前言
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尤其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就得明晰中国文化的内容与讲述方式。
当代西方的哲学与伦理学全神贯注于重大时刻(big moment),研究人在关键事件中的态度倾向与伦理选择等,日常的生活并不占据文化研究的主流。中国现代哲学家唐君毅指出,“中国人亦特善于使日常生活美化、艺术化,使之含文化意味”。他又说中国人以“日常生活为质,精神生活为文。文质相丽,而不相离”。因此在文学上,反映早期中国人生活图景的《诗经》成为先声。其他类别的文艺也常体现在一砖、一瓦、一箪食与一瓢饮的琐事上。而更妙的是,千蹊万径又总能归于一处。表面上薪火各燃的事物,如书法与建筑、饮食与性情、园林与戏剧等貌似各不相干,而实际上文化火种始终如一,似灯火相续。这或许体现了中国的智慧,面面不同,又面面归一。
自 20 世纪初叶西学渐进,有学者惊诧于西方繁芜的概念与体系,或照搬,或改良,以此构建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斯固欣然!然西化的概念与体系并非总适宜中国文化的土壤,或者也存有谬误以及牵强附会的情况。
此外,这些概念与体系自筑了门槛与高屋,使得普通读者或研究者难以接近。其实,中国
文化最为平易,而且多溶解于日常生活的礼乐中。讲好中国故事,并不一定需要各种高屋
建瓴的理论。
四十年前,四川的小镇与现在一样流行茶馆。人们于闲暇时节,聚拢一席,搁一壶茶,摆一圈的盖碗,剩下就是一边惬意品茶,一边听说书人讲故事。故事的主题是劝人为善,离不开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说书人先说一段公案,或讲一场婚嫁,正当听众唏嘘时,及时缀上评论,且语浅近事,听众在一热喝、一冷叹中,也就理解了说书人的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