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

大学中庸(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
作者: (战国)曾参//子思|总主编:林可行
出版社: 江苏美术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2.76
折扣购买: 大学中庸(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
ISBN: 978753448629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人生的静悟 动与静是生命的基调。动是进取的姿势,是积极 奔赴、有所承担的形象;静是心灵的常态,是回归心 灵的栖居。动是行为的实践与择取,使我们求证、拥 有;静给我们以休憩与颖悟,让我们思考、品味。动 是不甘固守而打破庸常的奋然前行,静是休养德行的 必由之路。 在喧哗而又忙碌的尘世,很难分出一点闲情来体 悟生命之本源。甚至碌碌无为渐渐占据了我们所有静 谧的生命空间!常有一种疲惫、焦虑的不安,袭向心 灵深处,让人茫然无所寄处。 静是一种感受,是一种心灵的升华。当你闲居独 处于静雅陋室,抛却一切世事纷扰,品一杯香茗,任 思绪随袅袅轻烟飘飞,不经意间静由心来,这是一种 淡淡而惬意的静。如果还能够有一曲喜欢的旋律陪伴 ,抑或敲出一段心情文字,自是“小静”有所“小得 ”了。 真正的静,其实是一种境界。诸葛亮有“宁静致 远,淡泊明志”的睿智哲言。意思大概是保持心灵的 宁静,不事张扬,向着心中那个目标做出实实在在的 努力,从而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怀着恬淡自在的心 境,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自然的滋养,在宁静淡泊中, 渐渐走近人性的真正本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 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 思是说人们在树立了自己所要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的志 向时,应当心怀宁静,使浮躁的心绪回归透明纯净, 不要让过多的杂念干扰我们的思考。这种静的境界, 应该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修行。让我们不断返观自己的 内心,在纷纷攘攘的尘世中,不断认识并超越自己, 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创造人生道德的至高境界。 静不仅是一种美,更是一种智慧的心境,是看穿 人生沉浮的顿悟。那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 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从容与安适, 总令人感佩。静而生境,则绝虑忘忧。怒云狂飚,终 为雨露,归于静美。倘若我们能够在自己的心灵里存 留下宁静的一角,不仅能够使自己的思想得以寄留, 也能够使我们从简单麻木的庸常状态中走出,在喧闹 忙碌中分出一点闲暇去体悟生命的真正本源。 当摒弃世间尘俗的杂念,挣脱掉所有缘于物欲的 吟哦,在心绪的骚动平静下来之后,在动之侧冥想静 之优越,在动之畔沉思静之空灵,静便自心而生。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沧海中 的一粟,然而就是这每一粒粟。装点着精彩纷呈的世 界,使得世界如此的神奇微妙。那么,就让我们的心 灵从蓝天白云、幽谷山林般的安谧中获取一份宁静, 静静地来,静静地走过,然后静静地离去。 拓展阅读 让思想在心灵的纯净天空中自由飞翔 徐彦伯,名洪,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人 。七岁便能写出好的文章。曾在太行山搭草庐居住。 薛元超安抚河北,表彰其贤德。后来他因高明的建议 而高中官位。授薄州(今山西境)司马参军。当时司 户(官名)韦嵩长于“判”(审定文字),司士(官 名)李巨长于书(书法),而彦伯长于辞章,人称他 们为“河东三绝”。武后诏考天下文士,彦伯试居首 位,被授予“宗正卿”的职衔。彦伯文章典缛,语言 清丽沉凝,功力深厚,曾参与撰修《武后实录》。两 次出任州刺史,都很有政绩。后官至太子宾客。年老 辞归后,对待他的寡嫂和孤侄很好,受到乡邻的赞誉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去世。 徐彦伯任太子宾客时,正值则天皇帝清除异己, 大兴冤狱。有不少读书人乃至王公大臣因语言不慎而 被治罪,致使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不可终日。鉴于 此,徐彦伯撰写了《枢机论》一书,反复阐述“多言 ”的危害,告诫世人“慎言”谨行。他认为言论是道 德的手柄,行为的主宰,志向的端绪,立身的表现。 它像是一个人的枢机,只要发动,外物就会随之有所 感应,得失就会立即表现出来。语言可以帮助自己成 功,也可以毁灭自己,败坏事业。它同自己的灾祸、 幸福、光荣、耻辱密切相关。如果能经过思考以后再 说,反复推敲之后再做出表达,看准对象以后再谈论 ,深思熟虑之后再行动,那么后悔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怨恨仇隙也不会到来。 只有做到“慎思”,而后才可“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