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瓷

入瓷
作者: 梁晓声 葛亮 石一枫 等著;张颐雯 主编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入瓷
ISBN: 9787559486639

作者简介

主编:张颐雯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副主任,《北京文学》副主编、 编审, 评论家。曾获“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奖”骨干编辑奖,《小说月报》百花奖责任编辑奖,责编的作品曾获得《小说月报》百花奖、《小说选刊》双年奖、蒲松龄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老舍散文奖、萧红文学奖、毛泽东文学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等多种刊物奖和省部级文学奖。著有评论随笔集《现在开始回忆》。 梁晓声 当代知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至今创作的作品逾千万字,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国文字推介到海外。代表作有《雪城》《年轮》《返城年代》《今夜有暴风雪》《人世间》等,其中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葛亮 著名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好书”、“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首届香港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等奖项,著有小说《北鸢》《朱雀》《燕食记》等。作品被译为英、法、意、俄、日、韩等国文字。长篇小说代表作两度入选茅盾文学奖十强。 石一枫 著名作家。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第五届冯牧文学奖等。著有长篇小说《红旗下的果儿》《恋恋北京》《心灵外史》《借命而生》等,小说集《世间已无陈金芳》《特别能战斗》等。

内容简介

遭遇“王六郎” 第一次见到那孩子,大约在四年前的夏季。大约。下午三点多,我拖着拉杆箱走在北京南站附近一条马路右侧的人行道上。很热,虽已到了下午,仍无丝毫爽意。因列车上开空调,我怕凉,穿上了薄绒衣。下车匆忙,没脱,并且连薄西服也穿上了。 等候出租车的人排起了长队,调度员说我们那拨排队的人估计得等一小时。这使我甚感意外,不愿等,心想站外也许反而会较快就能坐上出租,于是离了站。尽管绒衣和西服是薄型的,一到了外边,顿觉身上溽热难耐。若当街脱下两件上衣往拉杆箱里塞,我嫌麻烦。何况,拉杆箱已塞不下了,怕硬塞而弄坏拉链,那岂不太糟了,便说服自己加快脚步往前走,希望能尽快拦住辆出租。不一会儿,汗流满面,内衣湿矣。马路上驶来驶去的出租车不少,一半空车,却没一辆因我在不停招手而减速。我忽然意识到,网约时代早已开始,一辆接一辆驶来驶去的空车肯定是别人所约的,它们为路边招手之人而停的时代已成历史。这可怎么办呢?我不会网约,何况手机上并没下载网约软件。 正犯难,见前方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大男孩的背,男孩戴长舌帽,身高一米七五左右,也推着拉杆箱。我断定他和我一样是从南站出来的,原因同样是不愿在站内用一个多小时等车。 这年头,像我这把岁数的人,跟着年轻人的感觉走,往往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我的老年朋友常对我这个在新现象面前每每不知所措的顽固分子如此教诲。于是我加快脚步,缩短和那大男孩之间的距离。他穿的是浅黄色制服短裤,有多处兜那种,短袖翻领衫则是浅蓝色的,中间有一排美观的白浪花,而脚上是一双白网球鞋。暴露的胳膊和腿都很红,显然是晒的。那么,他必定是从某海滨城市返京。也必定,几天后他的胳膊和腿都会变黑。 他一直走到一处立交桥的桥洞那儿才站住,而我已走近了他。 他感觉到我在紧跟着他了,转身讶异地看我。 我笑笑,尴尬地问:“这儿容易打到车吗?” 他说:“怎么可能!我在这儿等家里的车来接我。在这儿等不 晒,比马路边清静。” 大男孩有一张单纯又阳光的脸,气质聪慧,顿时使我联想到了《聊斋志异》中那些善良而才情内敛的小书生,他们是蒲松龄笔下追求起美好爱情来不管不顾的狐仙鬼魅们喜欢的类型。 我识人的经验告诉我,向这样一个大男孩寻求帮助是会被耐心对待的,便又问:“如果我让家人帮我约车,应该告诉家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呢?” 他反问:“您自己不会?” 我不好意思地说:“是啊,落伍了。” 他笑道:“许多老同志都不会,这是你们不必在乎的短板。但您不能将自己定位在这儿,咱俩不同,我刚才说了,我是在这儿等自己家的车,我家里的人不止一次在这儿接我了。没有准确名称的地方,网约车的导航器是导不过来的……” 他说时,眉目间一直呈现着笑意。分明的,助人对他是件愉快的事。他的口吻和他脸上的表情,使他看起来像一位负有监护责任的大人在向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做解释。在立交桥的阴影下,他的脸看上去似乎更阳光了。 “那……” 虽然我特受用他对我的善待,内心里却不免焦躁。他左看看,右看看,指着一处有明显的拱形大门的小区说:“告诉您的家人,让网约车到那儿接您。” 于是我与儿子通手机,之后谢过大男孩,与他聊起来。我以为他是初三生,他说他已经高二了。我猜他是偏文科的学生,他说恰恰相反,他的理科成绩更优些,考大学也会选择理科专业,只有在高考特别失利的情况下才考虑选文科的哪一专业。他的话使我这个在大学教了十五六年中文的人颇窘。 他看出来了,笑问:“您是大学老师?” 我说:“曾经是,教中文的,退休了。 “哈,请您原谅,希望没有伤害到您的尊严!” 他笑出了声。一种开心的笑,其声不高,却爽朗。 我受他那笑的感染,也笑了。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说只提供一个小区的名称约不到车,还须提供什么街或什么路。 我不知南站属于什么区,而我站在什么街或什么路的立交桥下,大男孩竟也不知道。“老师别急,我立刻就能替您查到,分分钟的事儿。您穿得也太多了啊,起码可以将西服脱下搭手臂上吧?您这样,我看着心疼!” 他掏出一包纸巾递向我,我擦汗脱西服那会儿,他快速地在手机上查出我们所处的位置。我因为遇到了他,庆幸不已。儿子用短信告知我,已替我约好车了。大男孩说:“您应该转移到小区大门那儿去,您儿子替您定的准确位置肯定是那里。” 我说:“不急,还有五六分钟呢,陪你说会儿话,你怎么对我‘您、您’的?” 他笑道:“您是长辈嘛。” 我说:“可你还开始叫我老师了。” 他说:“您曾是大学教授,我是高二学生,称您老师太应该了呀。” 脱下西服后我身上不那么热了,约好了车心里也不焦躁了,于是我们之间进行了以下愉快的对话。看得出,有个人陪他说话,也正符合他的心愿。 “你根据什么认为我是教授?” “您自己说您曾在大学教书嘛。到了您这种年龄,普遍而言,退休前都会熬成教授了。” “熬”字由一个大男孩口中说出,使我脸上有点儿挂不住。 他看出了我的窘态,立刻道歉:“对不起,用词不当,应该怎么说好?‘修成’,还是‘进步成’?” 我也看出,他那种一本正经虚心请教的样子是装的。那会儿,这阳光大男孩表现出了他调皮的一面。 我没正面回答他的话,而是问:“一个陌生人对你自称曾是教授,你一点儿都不怀疑?从小到大,没人告诫你别和陌生人说话吗?” 他郑重地回答:“您问的是两个问题,我先回答第一个。小时候,我爸妈都告诫过我,千万别和陌生人说话。小时候姑且不论,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朗朗乾坤,光明世界,一名高二男生居然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他将来的人生还有什么出息呢?如果中国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中国的将来岂不堪忧了?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我是很有一些识人经验的,我对自己的经验也很自信。从面相学来看,您绝不会是一个可能对他人构成危害的人。” 我也笑了,如同当面受表扬。我虽老了,对于表扬还是挺开心的。和这个路遇的阳光大男孩闲聊,的确使我愉快,遂又问:“你对我一直‘您、您’的,而我却一直‘你、你’的,你没有任何不平等的感觉吗?” 1. 九位当下中国重磅实力派小说家的至情之文。梁晓声、葛亮、石一枫、鲁敏、邵丽、等9位茅奖、鲁奖、“中国好书”获奖作家的经典小说作品,9个直抵心灵的故事,9个人生主题,救亡、择友、恋爱、婚姻、家庭、救赎……揭示不同的人生哲理,9种生命策略,9剂心灵解药, 9堂智慧课。 2. 看这些昨天、今天和未来的故事,读出自己的人生。一夜暴富的京郊拆迁户、中间地带的北京“土著”与精英知识分子阶层重重纠葛与冲突;日常小景中“鸡事儿”和“狗事儿”;中年人生存的疼痛感与无助感;一地鸡毛一般的情感纠葛、关于婚姻的得救之道;两个总是为他人疗愈心伤的老人,却背负着不为人知的伤痛……聚焦平凡人的生活状态和人际关系,以小见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照见自己,也能照见芸芸众生的命运与情感。 3. 对于人性的敏感观察,对于人情的微妙洞悉,让人拍案叫绝。情节设置巧妙,文风各异,能给人强烈的真实感、阅读快感和审美愉悦。或细腻委婉,或轻松幽默,或不羁洒脱,或深沉克制,但都极富感染力。小说情节设置巧妙,情绪饱满,描绘了时代的特征,展现不同人群心理的变化,并且融入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展现中国当代文学的风貌和成就,一次满足您的阅读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