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世界文明史(两河)

图说世界文明史(两河)
作者: (意)阿尔弗雷多·里扎|责编:刘丛|译者:高瑞梓
出版社: 山东画报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3.70
折扣购买: 图说世界文明史(两河)
ISBN: 9787547434383

作者简介

【意】阿尔弗雷多·里扎 著 1974年出生于意大利萨洛,在帕维亚学习语言学和近东历史,后在佛罗伦萨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帕维亚大学古代世界历史和文明专业教授,主要研究安纳托利亚前古典时期的语言问题,也专注于两河文明,热衷于将计算机应用于古代文明的研究,负责“今日美索不达米亚”网站的技术支持和平面设计,该网站展示了伊拉克最新考古遗产的列表。 高瑞梓 译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现在高校任教,业余从事历史写作和翻译,译有《1945:秘密营救》《角斗场内的狮——古罗马奴隶饲养手册》《角斗场外的绅士——古罗马贵族养成手册》等。

内容简介

亚述人和巴比伦人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壮丽的神话和伟大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直让我们心生崇敬。然而,曾经恢宏的城市化为废墟,多种文明在其上覆盖重叠,相关的历史记忆正不可避免地逐渐淡去。就在数十年前,两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仍概念不清,鲜为人知,笼罩在虚构神话的烟云中,甚至在某些方面被彻底误解。相关的种种片段大部分仅作为趣闻轶事在西方流传,其文化背景与最初的版本早已大相径庭,不再能当作信史。当然,希腊、罗马和犹太基督教世界也使得中东文明愈加“没落衰败”,他们创造出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文明奢靡放纵,邪恶残忍,是替天神施加极刑的可怕刽子手。传统的崩坏和对东方古代杰作的疏于保护,也造成了史料上的“黑洞”,为这些遥远国度的史实蒙上一层持久的荫翳。 随着中世纪第二阶段东西方关系重启和近代的到来,人们对古代近东、中东地区的兴趣大增。17、18世纪,来自文明源头的第一手文献开始进入欧洲。出生于罗马贵族世家的彼得罗·德拉·瓦列(Pietro della Valle)曾在近东和中东长期游历,他发回的一系列游记描绘了迷人的遗址和一套神秘的文字系统,令人心驰神往。其他旅行者也被古代波斯地区的城市遗址深深震撼,并为促成亚述学这一学科的诞生贡献了各自的力量。我仅在此列出几位重要人物:18世纪的地理学家卡斯滕·尼布尔(Carsten Niebuhr),他抄录了大量有关古代近东地区的文献资料,并认定尼尼微(Nineveh)古城就位于今天的摩苏尔附近。19世纪初,德国哥廷根的一位中学古文老师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格罗特芬德(Georg Friedrich Grotefend)为楔形文字文献的破译打下了基础,其释读方法被后来的不少学者所完善,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便是亨利·罗林森(Henry C. Rawlinson)。 致力于研究古代近东历史和文献的不仅有学者,还有商人、外交家和艺术家。最后一类人里,画家罗伯特·克尔·波特(Robert Kerr Porter)在旅途中对经过的废墟遗址做了近乎完美的描绘。还有一位医生保罗·埃米尔·博塔(Paul Emile Botta),也因发现了萨尔贡二世气势撼人的豪尔萨巴德(Khorsabad)遗址而闻名。在他之后,奧斯丁·亨利·莱亚德(Austen H. Layard)、霍尔木兹德·拉萨姆(Hormuzd Rassam)、罗伯特·科尔德韦(Robert Koldewey)和瓦尔特·安德烈(Walter Andrae)也陆续对尼尼微、尼姆鲁德(Nimrud)、巴比伦和阿舒尔(Assur)等古城进行了发掘,成功揭开了蒙在众多宝藏上的面纱。这些考古发现和对楔形文字文献的破译,令相关资料呈几何级增长,也因此揭秘了苏美尔文明等诸多文明的完整脉络。在过去,它们曾一度被完全湮没。 知识增加之后,便需要对研究领域进行划分。于是严格来说,“两河文明”这一表述包括了公元前2千纪到1千纪(约公元前2000—公元前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有至关重要的事件、史实和人物。 但必须强调一点,以上所有文明的起源都须追溯到更早一个千年,即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1年,也就是苏美尔文明和阿卡德文明诞生的时期。所以两河文明的第一大特征,也是最能激起我们求知欲和想象力的部分,毫不意外便是其久远的历史。“美索不达米亚”意为“大河之间的地带”,它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流域之间,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 \"◆美国《国家地理》、意大利《共和国报》联合出品! ◆全系列收集了来自50多家博物馆的1000多件宝藏,足不出户游览各国博物馆! ◆好读的世界文明史入门书,考古专家手把手带你解开巴比伦人和亚述人的奥秘。 ◆精美高清文物照片,近距离欣赏两河流域的雕塑、壁画、泥板、器具和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