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一生的66个管理寓言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2.牧童辨李 ——不要为错误做任何辩解 春暖花开,绿草茵茵,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前行,吹着短笛,笛声是那 样的悠扬。 牛儿不懂悠扬的笛声,只顾自己低头享受着春天为它带来的绿草,慢慢 地行走。 青山不懂悠扬的笛声,仍然高傲地睁开它的双眼,俯视着所有的生灵。 溪水不懂悠扬的笛声,只是高唱着一种“哗哗”的声调。 牧童在“曲高和寡”中前行,他并不希望有人能够和他分享快乐的笛声 ,他只是想表达一种身处于美好自然中喜悦的心情。 这个牧童的名字叫二嘎,是他爸爸给他取的。他的父母早亡,生活一直 非常贫苦,从小就给东家放牛,直到现在依然如此。他知道这个名字不好听 ,可仍然这么叫着。 “莫道世上无知音”。一天,二嘎骑在牛背上前行,迎面又来了一个牧 童,也吹着短笛,笛声同样是那样的悠扬。 他们一见如故,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爱好,所以他们很快 就成了心心相印的好朋友,无话不谈。 他们约定每天不见不散,一同放牛。 在相处中,二嘎得知这个牧童的名字叫三娃。 三娃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 二嘎比三娃大5岁,所以三娃什么事儿都听二嘎的。 有一天,二嘎和三娃一同放牛,三娃看到路边有棵树,便疑惑不解地问 二嘎:“二嘎哥,这是一棵什么树?” 二嘎看了看这棵树,也不认识。但是,他看三娃很认真的样子,就想笑 出声来,所以顺嘴说:“这是一棵杏树,过段儿时间,树上就能结出大黄杏 ,我们就可以摘下来吃了。” 三娃一听这话,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一心盼着杏树快些结果,好一饱 口福。 后来,这棵树结出了花骨朵,三娃兴冲冲地去告诉二嘎。 再后来,这棵树开花了,三娃兴奋地急忙去告诉二嘎。 终于有一天,这棵树结出了果实。三娃一见到二嘎便迫不及待地拉着他 的手向这棵树奔去。 二嘎随着三娃来到了这棵树下,看到树上结满了青色的果子。但是,二 嘎看出这些果子根本就不是杏的果实,冷汗不由自主地从脸上流了下来。他 心想:三娃如此关注这棵树,万一我说错了,这不是一棵杏树,三娃肯定会 笑话我的,还好他也不认识,过一段时间再说吧。 从此,二嘎每次经过这棵树时,都要多看它两眼。 又过了一段儿时间,树上的果子成熟了,二嘎傻了眼,他看到树上的果 子比杏要大一些,并不是他对三娃所说的“大黄杏”,而是紫色的果实。他 心里完全清楚,这是一棵李树,并不是他所说的杏树。 三娃在一旁使劲儿地摇晃着二嘎的胳膊,焦急地问道:“否怎么变成了 这种颜色?会不会有毒啊?我们还能不能吃呢?……” 一连串的发问让二嘎手足无措,但他很快就冷静下来,对三娃耐心地解 释道:“这就是你不懂了。比方说,我们都是人,但是长相还各不相同呢。 所以这种果子也是杏的一种,完全可以吃,绝对没有问题,而且味道还很好 吃呢,它叫‘紫杏’。” 三娃点了点头,恍然大悟,对二嘎的话深信不疑,然后急不可待地爬上 了这棵树,采了很多所谓的“紫杏”,两个人开始品尝起来,三娃津津有味 地吃着,而二嘎嘴里虽然吃着甜甜的李子,心里却总感觉不是个滋味儿。 正在这时,突然从路边跑过来一个农夫,对两个牧童怒吼道:“是谁让 你们偷吃我家种的李子?”二嘎一把拉住三娃的袖子,叫他和自己快跑,否 则这顿打是挨定了,可三娃却像个木头桩子一样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嘴里不 停地念叨着:“李子,这是李子,不是杏!” 寓言点评: 牧童二嘎比三娃的岁数大一些,所以他认为自己就要比三娃懂的东西要 多,在不认识李子树的情况下还不懂装懂,欺骗了三娃,当真相大白的时候 仍然抛出“紫杏”之说,企图蒙混过关,但事实毕竟是事实,最后,他必将 会失去朋友对他的信任。 管理启示: 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做人要实 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它的本性以及规律,不知道这些 的话,任凭你有“三寸不烂之舌”,到最后也不能自圆其说了,这就是俗话 所说的“纸里永远都包不住火”。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更要注意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修养。有的领导者则 认为自己是领导,就应该什么都知道,这是一种“自恋”的表现。不可否认 ,能够成为领导者的人,的确是出众的人,但不能盲目地夸大自我能力,不 能自我膨胀。世界上人无完人,谁都有不足,所以,说一声“这个我不知道 ”,其实并不丢人,相反,还会更得到他人的尊重。 世界上再高明的人,说话时也难免会有失言的时候,关键问题是如何处 理自己的失言,做好善后的工作。 说错了话,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的事情,当自己意识到说话失 言的时候,此时就要格外注意处理此类问题的方式方法。 假如领导者在与下属交谈时不慎失言,说错了话,有的为了维护其尊严 ,将错就错,一错到底,即便是撞到南墙也不回头;还有一种,失言后一言 不发,用沉默来表达自己对错误的认识。 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真理永远都会真相大白的。坚持错误则 意味着这个人做事没有原则。作为领导者来讲,会逐步失去下属对你的信任 。正确的做法是知道自己失言后要及时撤退,说一声“刚才是我说错了”, 不要再为错误做任何辩解,这个时候不是显示你口才的场合,不能“玩火” ,如果到真相大白时,你所失去的却是自身的领导魅力,是用什么都无法挽 回的。 “及时撤退法”也是语言技巧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当明知己方在争 辩时已无取胜的可能时,偃旗息鼓,当着大伙儿的面说一声“我的确是错了 ”,是最好的办法,假如此时仍然固执已见,为错误做任何无谓的辩护不仅 是徒劳的,也是得不偿失的。 领导者一定要注意,不要在兴头来了的时候,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 乱下定论,等到揭开事实真相的时候,也就是把自己陷入完全被动地位的时 候。 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