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3.80
折扣购买: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8年级)/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拓展阅读书系
ISBN: 9787570207886
马丽华,一级作家。主要作品有《我的太阳》《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藏东红山脉》《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年》《老拉萨——圣城暮色》《如意高地》《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等。其中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文出版。
老拉萨历尽沧桑 拉萨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理坐标:东经91°06′,北纬29°36′,海拔3650多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作为行政区划的地级市,下辖5县(当雄县、曲水县、墨竹工卡县、尼木县、林周县)3区(城关区、堆龙德庆区、达孜区),全市总面积295万平方公里。 拥有1300多年建城史,为国务院于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城中心的地标建筑布达拉宫,包括大昭寺和罗布林卡,1995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5A级旅游景区。 史前文明之光 谁是拉萨河谷拓荒者?荆莽蒿莱中,哪一群人最先于此垦殖畜牧? 曲贡遗址发掘出西藏腹地的一个史前时代,也揭示了距今4000年前后拉萨河谷“曲贡居民”的生息栖居。可惜了虽有被称为“灰坑”的遗迹保存比较完整,半地穴式的民居遗迹却仅存1处,而不见远古村落的布局,想必早已被冲毁不存——足有6条冲沟切割了遗址。从前自北向南纵贯拉萨城的流沙河就很有名,一年里大部分时间无水,只在雨季成为泄洪道,来水方向正是娘热沟。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还有山洪暴发成灾,后来治理有方,流沙河渐被淡忘。 虽未见聚落的整体布局样式,仍能从出土物和各种遗迹窥见其文化特征,不妨碍考古学界将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陆续发现的十余处遗址,统归于“曲贡文化”,也不妨碍学者们经由该遗存发现西藏地区种种之“最”:最早的畜养动物牦牛和绵羊,最早的金属器(青铜箭镞),最早的酿造业(陶制酒杯),最早的人祭习俗(环切头骨),最早的“涂红”习俗(赭石颜料),中国西部最早的磨花陶艺……诸如此类的文明之光,均属先期抵达。曲贡遗址位于拉萨北郊娘热山沟曲贡村,距市区约5公里,海拔3690米,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于1984年西藏文物普查中被发现,1990年起,连续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管会联合发掘,并入选“199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遗址出土文化遗物数以万计,包括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及少量金属制品,是迄今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发现的海拔最高、年代最早、面积较大、文化堆积及内涵均较丰富的多种文化因素并存的史前遗址。遗址年代跨度约在距今3750年至3500年之间,鉴于遗址年代上限并非实际存在过的最早年代,估计可将拉萨河谷开发史上推至公元前2000年。 曲贡人生活在全新世大暖期末端,其时正值高原气候向干冷化转型的波动下滑过程中。从地层孢粉分析看来,植被以灌木为主;从灰坑厨余物看来,数量不菲的鹿、麝、鱼、野猪之类遗骨,一方面说明当时环境暖湿度不低于现代,另一方面也说明,狩猎活动仍为生计主业之一项。然而较之年代更早的高原东部的昌都“卡若文化”,曲贡居民在畜牧业方面已有了长足进步:除了卡若遗址现有的猪,曲贡居民驯养的动物还增加了牦牛、羊、狗,其中藏系绵羊的大角羊,据信是从野生盘羊驯化而来。 未见聚落可能曾有的粮窖和谷物,留下好大一片空白和遗憾。好在有略晚于曲贡古村两百年的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贡嘎县昌果沟遗址提供了农作种植的佐证——多半是粟类小米,少量青稞大麦;更晚年代的雅鲁藏布江南岸琼结县邦嘎遗址(距今大约2600~2500年前)出土物中则以青稞大麦为主,亦见小麦、荞麦和莜麦。鉴于这两处遗址与曲贡遗址地理接近,文化属性和生业方式类似,有理由相信曲贡居民是更早的农作物种植者——播种粟和大麦。 曲贡遗址出土的一枚铜镞和一面铜镜,同样意义重大。据此可认定西藏地区已在距今4000年前后进入了“金属器时代”,只是由于出土物数量稀少且尚未发现有关冶炼的遗迹或证据,致使专家们尚无法定论这类金属器是本土制造呢还是来自远程贸易。不过在我们非专业人士眼中,无论“本土说”还是“外来说”,同样有价值,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曲贡文化以其领先周边的文明程度和地理及出产优势,使拉萨河谷成为藏地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为题中之义。 至于社会生态,因为发现了人殉牲祭现象,应是存在阶级阶层之别的;30余座墓葬中,遗骸多为二次葬,也显见是遵从了某种原始教义。属于生存所需、实用价值之上的,有艺术和审美,这集中体现在陶艺业方面:曲贡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从制作材料、器型样式到纹饰图案,莫不用心。其中陶制品的猴和鸟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或被认作图腾崇拜标志。联系到西藏地区古今盛传的“猴鸟”故事,并且作为“和睦四瑞图”中象征友爱互助的吉祥动物,备受藏族人喜爱,到今天仍为城乡民居装饰必备,不由得想到,猴面贴饰既抽象又逼真,它是否那个后来被附会以观世音化身的神猴原型?是否由4000年前的曲贡人原创?“猴子变人”传说正源,也许就在这儿也说不定呢! ——在此插播一则旧闻。听拉萨老辈人讲,清末驻藏帮办大臣张荫棠,查办藏事、推行一系列改革之余,在拉萨传播新知,宣讲“天演论”。听众对生物进化理论接受了多少不得而知,但当听到“由猿而人”竟成“新说”,不禁相视而笑,说,本来如此嘛! 1.知名文化散文作家马丽华代表作。 2.印刷精美,纸张环保,封面由名家设计,大气简洁。 3.特级教师课堂实录,再现精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