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51.00
折扣购买: 文化的江山(中国风雅颂)
ISBN: 9787521707519
自由写作者,独立学术人,以市场经济安身,在文化江山立命。主要著作:《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自由的款式》《中国近代的财与兵》《中国政治思想通史(近代卷)》《回到古典世界》(以上均与李冬君合著),《中国史诗》。;.;历史学博士,独立学者,主要著作:《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中国私学百年祭:严修新私学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系年》《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乡愁的天际线》《思想者的产业》(合著)《载舟覆舟:中国古代治乱的经济史考察》(合著),译著:《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叶隐闻书》。《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国家人文历史》《新京报》等媒体专栏作家。
“中国”的来历——古史探源 寻常称谓,往往有深意,我们太熟悉了,反而忽视。 例如“中国”,谁人不知?可猛然一问,就发现自己无知。 还是请教专家吧。于省吾老先生,早就写了《释中国》一文,他告诉我们,“中国”一词,至迟西周初年就已出现,他提到了一件物证,就是1963 年陕西宝鸡贾村出土的那件“何尊”。“尊”为酒器,“何尊”用青铜制成,铸有铭文12 行122 个字,有三字残毁。铭文记载了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 年)在成周(今河南洛阳)建都一事,是成王对宗族小子“何”的训诰。其中提道,武王克商以后,曾告于上天:“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已经据有中国,统治这些百姓了。”“或”,指地域,用城墙围起来—“口”,就成了“國”。所以,《说文解字》就说,“國”字,“从口,从或”,意思和“邦”字一样。后来,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也说“口”是疆界,“或”为域,清人段玉裁作《说文解字注》说:“古或國同用。” 这样,于省吾就从周人的金文之中,找到“中国”的来历了。 同时,于省吾还指出,在《尚书》里有一篇《梓材》,也提到了先王和“中国民”的关系,说皇天已将“中国民”和疆土都托付给先王——武王了。 按照王国维提出的“两重证据法”的标准,“何尊”与《尚书》俱在,便是最有力的器物认证和文献证明。它们都证明了在周武王时已经有了“中国”名称。 胡厚宣先生在《论五方观念及“中国”称谓之起源》一文中,则以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据,考释出商自称“中商国”,因而断言,商朝为“中国称谓的起源”。 商朝有中心意识,但其“中国”观念的形成,要在殷墟以后。因为“中国”原型,与都城有关,商早期老是迁都,故其中心意识很难上升为“中国”观念。殷墟以后,商朝不再迁徙,都城乃定,作为政治中心的“中国”观念,亦随之而形成。西周初年,行分封、授民授疆土,要有一个中央国的存在为前提,而王权所在地,通常就是这样的中央国—“中国”。《诗经》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曰:“中国,京师也。” 周以封建制,使天下“中国”化,将“中国”逐步做大。成周之世,“中国”地狭,被蛮戎夷狄包围。那时,吴、越、闽、楚为蛮,秦为戎,齐、鲁虽为封建之地,但周边都是夷,用夷礼。到了东周时期,吴、越、楚、秦、燕等国,都“中国”化了,加上西周封建的鲁、齐、晋、宋、蔡、陈、卫诸国,一个封建制的“中国”化的天下观版图,就已初具规模。 近人柳诒徵指出,“中国”之名,始见于《禹贡》,为后世沿用。 《禹贡》,也是《尚书》里的一篇,但成于何时,则说法不一。可柳诒徵确信《禹贡》篇成于“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之时,他认为《禹贡》地理观反映了文化中国的观念。此一说法,规模宏大,就大体而言,当然也说得过去,可当今学者却以为可疑。因为,文化认同也要拿出证据,这已成为学人共识。所以,当青铜器“何尊”出土时,“中国”之名,就从“茫茫禹迹”后退到了周武王时,最多,也就追溯到殷墟,再往前就没有了证据。 而《禹贡》里的“九州岛”“五服”天下观,似乎也应该退到周初封建时才比较合理。 《禹贡》带有空想政治色彩,是周初新王权对华夏的规划。以流域规划国土,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以封建确立“五服”: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以文化差异建构“中国”化的地缘政治蓝图。 《禹贡》以“九州”划定华夏,以“五服”经营天下。“五服”是个以“帝都”为“中国”—“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以“中国”为中心,以“服”为文明尺度—每五百里为一“服”,向四方发展,这样一看,《禹贡》的地盘有多大呢?向东到了海边,往西靠近沙漠,从南到北都贯通了,这样一个规模,大概就是西周初期的天下了。 这篇文献,虽然不到1200 个字,但很重要。文明初期,先民就有如此宏伟的国土意识和制度观念,实在令人惊叹。《周礼》将“五服”发展为“九服”,虽然复杂了一些,但大的格局未变,后来,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按照这一设想,对“中国”进行“封疆建设”。 周礼,是一种制度性文化,是以宗法为内核、分封为外壳的封建制政治文化,而《禹贡》里的天下,就是这种封建制文化在地理空间上的表达。当封建制用“五服”来表达时,“绥服”是关键。甸服、侯服都是“中国”化了的,而绥服是华夷之辨的前线,所以说,绥者,使之绥安边境而守卫中国也。绥服五百里,分为两部分,其内三百里,因为接近侯服,而行文教,使之“中国”化;其外二百里,则近于要服、荒服,故行武卫,奋武以卫天子也。 周初分封,要求鲁、卫两国,用周法而行文教,而齐、晋两国,因为迫近夷、狄,所以要用戎法,奋武卫以攘夷、狄。“五服”之中,除绥服以外,都是夷、狄之地,因其偏远地僻,文教未施,风化难及,故以武力征伐之。绥服以外,尚有要服、荒服,虽在文化的边疆以外,但还属于“中国”化的地缘政治的边缘地带,还得维系起来,厉行羁縻。 孔子说“吾从周”,他周游列国,就走了一条“吾从周”的路线。 首先,他去投奔的国家,都是早已“中国”化了的宗周懿亲之国,如鲁、卫、齐、晋、宋、蔡、陈诸国,而非秦、楚、吴、越等蛮戎之邦;其次,在周初分封的各国中,他待的时间最长的是“用周法”而衰的鲁、卫两国,而非“用戎法”而强的齐国和晋国。 不过,他对齐国和晋国的霸业,还是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尊敬,他曾这样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是他前辈,助齐桓公尊王攘夷,成就霸业,一度成为他的榜样。所以,他说,如果没有管仲,我大概就要光着一只膀子穿衣,披头散发做人了。这样做人,当然不是做中国人,而是做夷、狄之人了。这便是孔子对管仲“奋武卫”的赞扬。在孔子看来,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做什么人。为此,他建立了一套关于人的观念体系,其中有等级和名分,有仁义和亲情,但不管有什么,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做什么人,是做中国人,还是做夷、狄之人?这就是华夷之辨,是根本,如果连中国人都做不成了,还谈什么礼仁! 齐国很重要,孔子生平第yi次政治活动就在齐国。本来,齐景公要重用他,可他却有一套改革齐国政治的想法。当时,齐、鲁两国毗邻,若按照“五服”来分,都属于绥服,鲁行周法“揆文教”,齐行戎法“奋武卫”,孔子想把两者结合起来,结果,齐国政要晏婴等人嫌文教烦琐,与齐的立国精神不符而拒绝了。后来,孔子周游列国时,还想到晋国去试一下,可他北上,刚到黄河边,就听到了不幸的消息,赵简子在晋国执政,杀了他仰慕的两位贤人,他就停下脚步,不想去了。他认为,这两个国家都不行了,就要乱了。 于是,他的眼光,转向西边的秦国。春秋时期,秦虽西戎小国,可自从占了周地以后,移风易俗,早已“中国”化了,而且继齐、晋以后,奋武卫,行霸道,尊王攘夷,也成就了一番霸业。因此,当齐景公问他,秦国为何能称霸时,孔子回答说,秦虽小国,可志向远大,秦虽地僻,但立国中正。这样来回答,就是已经承认秦国为“中国”了。 后来,齐、晋两国果然就乱了,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周初封建的其余各国,在兼并战争中也纷纷倒下,“中国”的封建制格局全然改观,中央之国已不复存在,可“中国”的领域却日益扩大,原先是蛮、戎的楚、秦两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全盘“中国”化了。 中国大了,封建制垮了,中国的统一性来自文化,文化中国在发展。 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伟大。他建立了一个从尧、舜到周公的道统。在封建制礼崩乐坏时,他时常梦见周公。这一道统,源于文化中国一脉,孔子以此,使中国文化与神话划清了界限,没有趋于宗教信仰,而是走向历史意识。孔子去世以后,留下一部《春秋》,为中国立史。钱穆说,中国人以历史为宗教,有道理。如果修正一下,说儒者以历史为宗教,那就更为合适。儒者的思想,经常是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来开头的,以历史为根据,而非以公理为前提,便是儒者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史官文化的标志。 《春秋》立史,国之道统始有载体,王朝政统亦有史官文化可倚。 历史,是文化中国的围城—“口”,修史,如修长城,古今一以贯之。 孔子的历史观,就像文化中国的烽火台一样,监护着历史。如果说禹是国土化中国的开辟者,那么周公就是“制度化中国”的开创者,而孔子则是“文化中国”的继承者和守卫者。 只要文化中国还在,国土丢了,可以恢复,制度垮了,可以重建。并非所有战争都会带来统一,可只要文化中国在,无论怎样的乱世之战都会趋于统一;并非所有异族入侵都能被驱逐,可只要文化中国还在,异族统治者早晚要被同化,国权终将被收复。直到明亡以后,顾炎武还在说“亡国可以”,“亡天下”不行,天下是什么?就是文化中国。 周公的封建制中国,还是一种国家主义战略,以中国为中心,经营天下,虽然辅之以制度性的文化—周礼,但它基本上还是以王权为中心的王朝政治文化。而孔子却在逐渐僵化的制度性文化—周礼中,注入了一种新的思想—中道思想,一种新的精神—仁爱精神。以中道立国,是为中国;仁者爱人,使中国超越王朝,而具有了普遍的理想性—使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正如耶稣用爱改造了基督教,孔子以仁确立了中国精神。 40岁时开始构思“文化中国”的概念,50岁完成初稿,再经10年打磨沉淀,最终扩展成12册体系完整的著作,100多万字,1000余幅图片,中国大陆学者伉俪刘刚、李冬君,重新梳理从《山海经》时代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史,发现了一座“文化的江山”,以毕生积累,以一家之言,献给当代中国人的一套充满独到见解和新意的中国史。 1.“文化中国”史观: “文化中国”史观是一个创新的提法,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带来新鲜的视角。“文化中国”是和“王朝中国”不同甚至对立的方法,历来写史,多以王朝为本位,以宫廷政治和帝王权谋为主线,被王朝史观牵引进王朝中国的历史。王朝中国不过历史表象,文化中国才是历史本体。摆脱二十五史里的王朝中国,深入文化江山的本体,重读中国历史,发现一座丰富的文化的江山。 2.思想者的见解: 作者刘刚和李冬君夫妇都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专攻思想史,思想史家的背景和训练,让他们的表达不拘泥于成见,不局限于考据,重视贯通式的哲学思辨,善于独立思考带来的新鲜见解,《文化的江山》系列不是为了普及一般知识,而是充满真知灼见。 3.一套建立文化自信的文化中国读本: “文化自信”不是空喊口号,根本上是建立在对“文化中国”的理解和认同上,还没有一部作品像《文化的江山》这样如此系统和鲜活地挖掘出文化中国的巨大价值的,这是全球化时代,世界在重新定义中国,中国如何面对世界时,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研读的文化中国读本。 4.全球史的视野,多学科的融合: 只就中国历史谈中国,已经不适合今天的时代,作者把“文化中国”放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下考察,结合了地理、考古、艺术、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智识,创造了许多通透的观点。 5.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的事物到底是什么? 几千年来,我们已经习惯用王朝来定义中国,以为王朝就是中国。久而久之,忘了到底何为“中国”。《文化的江山》追问中国从何而来,又是如何不间断地延续至今的,从文化基因讲中国历史,探寻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6.从考古、文化、地理等多角度探查“中国人”从哪里来,弄清楚文化中国与普通中国人的关系。 历朝历代以中国自居,却不以“中国”为国号,这是为什么?屈原的祖国是楚国还是周?王夫之的祖国是明还是清?本书从多维视角追问“中国人”是谁,从哪里来,清晰呈现文化中国对普通中国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