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贾旻//闫卫平|责编:冯灵芝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0.02
折扣购买: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ISBN: 978720312259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的运行机理与构建策 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倡议,随后“命运共同体”逐渐成为学者们的关注 焦点。职业教育领域中,以协同创新引领产教融合发展 ,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及社会组织多方协同行动成 为国家政策的基本导向与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指出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2014)要求“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 作培养机制”。上述政策要求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命运 共同体”不谋而合,构建“政校行企社”职教命运共同 体(以下简称“职教命运共同体”)成为深化职业教育 改革、化解产教融合发展困境、实现职教现代化的必然 选择。那么,何为“政校行企社”职教命运共同体?“ 政校行企社”职教命运共同体的机理是什么?构建策略 有哪些?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能够丰富职业教育理论, 还有助于化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题,具有重要的理 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节 职业教育“政校行企社”关系演进 “政校行企社”即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与社会 组织是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因此成为职业教育的重 要参与主体。从历史上看,“政校行企社”参与职业教 育的积极性及程度有所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基本经历 了“融合—分离”的演进历程,当前朝着再融合的趋势 发展。 如果将学徒制看作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学徒训练 以及行会学徒制存续期间,职业教育参与主体是天然融 合在一起的。古代社会,学徒训练作为培养工匠的主要 形式是在手工作坊中完成的,教学在生产现场进行,教 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中国封建社会职业教育具有 一定特殊性,官营作坊与家庭作坊并存,呈现出“官私 并守”的特征。家庭作坊教育中校、企天然融合在一起 ;官营作坊教育中增加了政府,政、校、企结合在一起 。随着11世纪前后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的产生,学徒 训练逐渐制度化,职业教育成为一种具有公共性质的社 会化制度。行会成为私营和家庭手工作坊的主要管理组 织,通过行规等途径将师傅资格、契约签订及学徒培养 的各个环节置于严格监管之下。为了给国家提供更多消 费品,国家相关机构成为官营手工作坊的管理机构。由 此可见,“政校行企”在学徒培训上是天然融合在一起 的。 16至18世纪行会衰落,职业训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政校行企社”之间的自然连接纽带衰微,呈现出分 离态势。行会衰落使得手工业行会学徒制瓦解,国家通 过颁布法令干预学徒训练,取得学徒制的控制权。职业 训练也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组织形 态,以职业学校的面貌呈现。尽管职业教育与国家结合 在一起,国家将发展职业教育视为自身责任,政府与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