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6.00
折扣购买: 工程师之魂:比亚迪三十而立(1994-2024)
ISBN: 9787521768923
秦朔 著名媒体人、人文财经观察家,原《南风窗》《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新媒体品牌“秦朔朋友圈”发起人。著有《焕新》《万物生生》《新工业时代》《文明寻思录》等多部作品。 熊玥伽 财经作家,考拉看看头部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工程师之魂 王传福从不掩饰他的雄心。2007 年,在深圳坪山基地落成典礼上, 他脱稿说出“2015 年做到‘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 年成 为‘全球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当时台下鸦雀无声,连员工也不敢 相信。 很快,他为此做了解释。“比亚迪总共有 1 万名工程师,强大的技 术研发能力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其余的 12 万名普通工人又能很好地将这些技术转化为产品。这种以‘人’为基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比亚迪实现两个第一的基础。” 他的口号可能喊大、喊早了一些,但并非无本之木。 本在于人,在于工程师的团队与文化。 在创业之初做镍电池时,王传福就发明了“人 + 夹具 = 机器人”的 模式,以解决买不起自动化生产线的问题。管理学教授曾鸣将这种做 法称为“低成本创新”,他说:“它最大的特点是在资本不足的劣势下, 利用流程改造,把电池制造这一资本密集的产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限度地将技术与中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力结合,获得了外国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成本优势,迅速赢得市场份额。” 虽然“人 + 夹具”的方式早已向着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方式迭代,但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源的理念,在比亚迪已牢牢生根。 2009 年 6 月 5 日,王传福在比亚2008 年度股东大会上说:“公司最大的价值不是在财务报表上,真正的资产是会计师和报表看不到的,真正的资产是我们 1.2 万名工程师团队所开发的技术和各种商业模式,特别是人类急需的新能源和保护地球的技术,这才是公司真正的价值。你们看到的是公司能赚多少钱,其实真正的推手是人,是技术,这是公司成长真正的动力。” 2017 年,王传福参加央视《开讲啦》节目,主持人撒贝宁问他如何认定自己的角色。他回答道:“我首先是一个工程师,然后才是一个企业家。”当时比亚迪有 2 万多名工程师。2024 年 1 月 16 日,当王传福带领 10 位“工程师天团”代表,在比亚迪“梦想日”活动上集体亮相、宣布整车智能战略时,他们背后的工程师队伍已经超过 10 万人,从整车技术到上游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实现了全覆盖,并在更上游的车规级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从事前沿开发。他们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专利 32 项,获得专利授权 15 项。 工程师是技术专才,是把创新想法落地为现实应用的“造物者”,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结果为验证、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的实践者。在西方,19 世纪初,英国伦敦民用工程师协会将“civil engineer”(民用工程师)的职能描述为“驾驭自然界的力量之源,以供给人类应用与便利之术”。学者迈克尔·戴维斯在《像工程师那样思考》一书中提出,工程师的工作是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数学解析建构,利用自然科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再将每个解决方案整理成一份设计、一套有用的说明或者指令。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欧阳莹之在《工程学——无尽的前沿》一书中说,自然科学家发现前所未知的东西,工程师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在中国,《中国工程师史》主编吴启迪说,科学家认识世界,工程师才能改造世界。工程师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在需要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工程判断;工程师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因为很多工程项目都是团 队合作;工程师要有想象力,要有动手能力。如果把这些合为一体,即 “专业判断 + 团队合作 + 想象力 + 动手能力”,是不是就是一个科技制造企业的雏形? 我们将“工程师之魂”作为理解比亚迪奇迹的钥匙。工程师之魂,就是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精神。在比亚迪,它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用技术去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敢字当头,勇于创新;尊重科学规律,凡事追根究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精益求精;通过“垂直整合”和“集成创新”,把中国制造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充分发挥中国的人才优势,形成技术创新的“鱼池效应”。 比比亚迪工程师规模庞大数倍的,是工人队伍。有时,两者的边界也是打通的。工程师不仅要画数模图,还要开模、做实验、做工装,和工人并无二致。而当一个熟练工人能把模具零件的加工精度做到 0.00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 1/20 时,他就是令人惊叹的工匠。 这些工程师和工人,把一个能源属性的产业变成了制造属性的产业。不管什么产业,一旦被纳入制造业的轨道,最终都会按中国人擅长的节奏运行,建立起品质、成本、效率三位一体的强大竞争力。2023 年,比亚迪销售了 302.4 万辆新能源汽车,巩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地位。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以 491 万辆的出口超越日本的 442 万辆,成为世界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比规模更重要的是,刀片电池、DM-i 超级混动、e 平台 1、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 2、云辇智能车身控制、易四方、易三方、璇玑智能化架构…… 这些将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区别开来的技术,全部来自比亚迪的自主创新。技术是根,制造是干,产品是果实。 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史,一个大国的产业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工业能力尤其是制造业能力决定的。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一批具有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企业作为依托。有这样的企业,工业强国就有了脊梁。 在比亚迪“梦想日”的宣传片里,有这样一段话: 每一个改变世界的瞬间,都有一群默默前进的工程师。在无人 抵达的深空,他们论证着梦想,解析着梦想,实现着梦想。 1.本书是比亚迪唯一官方授权图书,从中国制造到为世界创造,紧扣时代机遇和全球化,探索比亚迪的发展历程。作者团队通过大量采访王传福、比亚迪员工、业内人士、政府人士、专家学者,充分挖掘一手材料和真实案例,以“编年+重点事件”的体例,最大程度清晰准确地呈现比亚迪的发展脉络,尤其是比亚迪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充分结合,体现中国的发展造就了比亚迪等民族企业的崛起等深刻主题。 2.比亚迪是中国企业成功全球化的一面旗帜,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标杆,更是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制造到掌握核心竞争力的代表,是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比亚迪,就是研究中国企业自立自强、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看清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增长动能。比亚迪从代工起家,并将代工做到极致,逐步形成自己的经营优势,并积攒起自己的技术力量,开启了“电动化”到“智能化”的转型升级之路,不断推出多款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概念产品。此后更是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并在 2024 年 1 月首次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电动汽车销冠。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61.30万辆,蝉联国内汽车销量冠军,排名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 3.比亚迪的故事所反映的企业家精神、管理战略和理念,特别值得其他的企业借鉴,尤其是中国的出海企业和新能源车企等。比亚迪作为一家成立于1995年的中国企业,从一个生产二次充电电池,连厂房都没有的小公司,到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集团,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研发为导向,在时代的浪潮中敢为天下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靠着工程师的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以及创始人王传福始终立足全球的国际视野,从小到大做成了一家了不起的、超出所有人想象的企业,在当下中国企业出海的大背景下,极具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