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春
原售价: 23.00
折扣价: 14.30
折扣购买: 苏辙故事/唐宋八大家故事丛书
ISBN: 9787544526098
苏洵说:“我那时被乡党史彦辅、陈公美拉着去游逛,把久已 心仪的峨眉山、青城山转了个遍。回家后,见你妈妈面带愁容, 总是叹气。我知道她心里埋怨我玩野了不用功。还是你伯父有 办法,让我写游过名山大川后的见闻。我只觉得茶壶里煮饺 子——倒不出来。你伯父又说想让我帮助完成编写苏家族谱的 夙愿,我于是来了精神。不料向亲戚们借族谱、查眉州府的案卷 过程中,才觉得浩如烟海,力不从心。” 苏辙来了兴趣,越发注意地听起来。从父亲嘴里蹦出的一 个个祖上的名字让他感到自豪而新奇~先秦的苏秦、汉代的 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还有初唐“文章四友”之一、和杜 甫的爷爷杜审言并列的苏味道,直至父亲的曾祖苏祜、祖父 苏呆。 苏洵对苏辙兄弟俩说,他为了弄清这些祖上的来历,顺藤摸 瓜,触类旁推,看了一大堆书:《左传》、《国语》、《战国策》、《春 秋》、《史记》、《汉书》……逐渐地,越读越爱,欲罢不能了。苏辙 以前只知道,父亲二十七岁开始发愤读书,是受了伯父和亲戚石 昌言考中进士的刺激,此刻才知道了父亲用功的另一个原因。 幼小的他也在心里默默地列起了书单。 “趁着团聚的机会,”苏洵又开讲了。苏辙注意到,父亲的神 情从没有现在这样严肃,他和哥哥明显感到他凝视过来的热辣 辣的目光,竞至不敢对视,不觉低眉顺眼、正襟危坐。 “我想,应该是把心里话告诉你们兄弟俩的时候了:为父我 苦学多年,但一再落第。这次制科考试失败后,已绝意于功名, 把希望寄托在你俩身上了。我想亲自教你俩。”顿了顿,苏洵又 说:“你们知道你们名字的由来么?” 苏辙只知道父亲前不久作了《名二子说》,还未示人。看到 儿子们摇头,苏洵说:“我和你伯父这辈的名字都是走的‘水 路’——澹、涣、洵。你爷爷喜欢李白,那意思大约希望我们长风 破浪。我呢,却想让你俩改走‘陆路’,踏踏实实到达目的地,于 是名皆从‘车’。轼儿性格外向,热情奔放,喜欢闯荡求奇。轼 者,车前可供倚扶的横木,凭之可高瞻远瞩,故字子瞻;同时也担 心你只图外饰好看,要作实用之材。高瞻的同时,还要瞻前顾 后,三思而后行。” 苏轼大为膺服,低头陷入回味思索中。 “那我这‘辙’呢?”从不抢问的小苏辙这时也忍不住了。 苏洵怜爱地看看他说:“辙者,车之辙印,后车之鉴。由印而 进,故字子由。辙儿从小可能是体质弱的缘故,沉静稳练。名、 字如此,是希望你能跟兄长立功立言,又能平稳通达。” 苏辙听了十分激动,脑海里不禁出现《左传·庄公十年》中 那位军师曹刿“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的“战胜之法”,倏 地,又想起哥哥登山临水时总是急急地撩起衣裳率先而过,然后 回头招呼自己的样子。从小一心跟着哥哥读书习文、未尝一日 相舍的苏辙看了看身旁的哥哥,心里觉得十分踏实。 这次谈话以后,苏辙发现父亲变得相当严厉,简直像换了个 人似的,每天给他们兄弟俩布置功课,时时检查。谁若是贪玩完 不成,就须伸出手来挨尺板。自己倒还罢了,哥哥更惨,偶尔屁 股上也会挨几下。苏辙当时还不曾料到哥哥直到四十多年后被 贬谪到海南时,还对儿时父亲的督学心有余悸,竞至夜梦见之: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记功当些春秋余,今乃初 及桓庄初。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夜梦》) 比起慈母的启发式教学来,自此兄弟俩更尝到了严父的味 道。父亲的教材也比母亲亲教时的《诗经》、《春秋》、《史记》、《汉 书》等多了起来,除了经史外,还有《老子》、《庄子》甚至佛教经 文。兄弟俩开始夜以继日地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畅游,他们不 得不埋头书桌,减少了游玩时间。 一次,父亲拿出进京赶考准备的几十篇策文,一边给苏辙兄 弟俩看,一边说:“我这回进京,见了在京城做官的石昌言,他见 了我这些文章,十分喜欢,称赞不绝。可是,主考官以声律章句 量人,为父不屑于此道,因此又名落孙山。”苏洵说着,点着火,把 几十篇文章付之一炬,又转身进屋把所作的一堆文章统统添进 火里。苏辙和哥哥看着那熊熊火光,惊得目瞪口呆:那可是父亲 多少年苦心钻研的心血啊? 只听父亲斩钉截铁道:“只为应付考试的声律学问,这个不 值得学。父亲既然举制科又不中,已经知道取士之难。从今往 后,绝意于功名,要把精力放在培养你俩上了。你俩是我生命和 精神的传人,为父愿倾力把所学教给你们,你俩要和父亲我共 勉哪?” 灯下,苏辙和哥哥都庄严肃穆地涨红了脸膛。人生中这个 重要的夜晚,那灯光暖暖地映照进两颗稚嫩而坚定的心的深处。P6-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