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第三十二辑)
作者简介
巩本栋,1955年生,文学博士,历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员、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延世大学校中文系客座教授(2003--2004),并兼任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史和域外汉籍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宋集传播考论》(中华书局,2008)、《唱和诗词研究》(中华书局,2013)等。 蒋寅,1959年生,文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国际东方诗话学会副会长、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文学评论》编委。著有《大历诗风》《大历诗人研究》《王渔洋事迹征略》等。
内容简介
《中国诗学》第32辑 《文镜秘府论》“江宁侯”新考 李腾焜 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南卷《文意论》有一段采自皎然《诗议》的论述: 论人,则康乐公秉独善之资,振颓靡之俗。沈建昌评:“自灵均已来,一人而已。”此后,江宁侯温而朗。鲍参军丽而气多,《杂体》、《从军》,殆凌前古,恨其纵舍盘薄,体貌犹少。宣城公情致萧散,词泽义精,至于雅句殊章,往往惊绝。何水部虽谓格柔,而多清劲,或常态未剪,有逸对可嘉,风范波澜,去谢远矣。柳恽、王融、江总三子,江则理而清,王则清而丽,柳则雅而高。予知柳吴兴名屈于何,格居何上。中间诸子,时有片言只句,纵敌于古人,而体不足齿。 其中“江宁侯”指的是谁,以前学者如王利器、兴膳宏均以为未详,卢盛江罗列诸说,亦未加确论。林晓光首先论证实为江淹,陈丽娟提出质疑,认为应是王昌龄。综合比勘,可知“江宁侯”应该还是江淹,但两篇文章各有得失,需做进一步的确证。此外,这个问题还涉及唐代诗学、版本校勘等多个层面,其文学批评的内涵也长期未获揭示,今为新考,就两家观点随文辩证如下。 林文指出,除了“康乐公”、“宣城公”为皎然对其先祖的尊称之外,这段文字的称谓通例是“姓+某”,“江宁侯”是“姓+爵位”,应理解为“江”之“宁侯”,其时的江姓大诗家最有可能是江淹。又据《梁书·江淹传》载江淹“谥曰宪伯”,则江淹可称为“江宪伯”,一如沈约可称为“沈隐侯”。“宁”、“宪”繁体字形接近,“伯”、“侯”同为高等爵位又易混淆,遂认为“江宁侯”实为“江宪伯”之误。陈文的质疑值得注意,指出书中其他地方未出现类似错误,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说,这里两字同时讹误的可能性不高。 林文以“沈隐侯”作比,实具只眼,但更准确的是,这种称谓结构并非“姓+爵位”,而是“姓+谥号+爵位”。据赵翼《陔余丛考》“两汉六朝谥法”条: 汉以来谥法。皆与其官爵并称。大者则曰某王。次曰某侯。盖犹春秋战国之遗法也……六朝时则又按其官位之大小而分别王公侯伯子。如王琳谥忠武王、刘秀之谥忠成公……凡谥皆连爵并称。非如后世但赐某谥也。 “沈隐侯”正是这种谥爵并称。“江宁侯”在此文中,更为正常地也应是这种并称。关于江淹的爵位和谥号,《梁书·江淹传》载其晚年“封临沮县开国伯”,其年又“改封醴陵侯”,四年后卒却“谥曰宪伯”。点校者在校记中认为“醴陵侯”疑当作“醴陵伯”,就是因为爵位和谥号的记载出现龃龉,而更相信谥号。《南史》关于爵位的记载一致,谥号则只记“谥曰宪”,可见史家意识到了《梁书》本传记载的问题,删掉“伯”字正体现其更认同“醴陵侯”的记载。点校者直接将原文改为“醴陵伯”是不妥帖的,虽然可能还原了事实,但却遮蔽了史家的观念。 可见,《梁书》和《南史》的原文其实提供了不同的谥爵并称,据前者是明确的“宪伯”,据后者则应是“宪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看,赵翼《廿二史札记》“八朝史至宋始行”条指出《梁书》等南北朝正史“在有唐一代并未行世”,“惟《南》、《北史》卷帙稍简,抄写易成,故天下多有其书,世人所见八朝事迹惟恃此耳”。可见,唐人基本当据《南史》称江淹为“江宪侯”,《梁书》的记载甚至都难以形成干扰。另据宋人王琢《风骚诗格序》,论南朝诗歌一段有“江宪侯之诗,如绮雾出吴,碧云堆赵,金柯玉叶,千变万状”,也有这样的称呼。如此,则与“江宁侯”仅有一字之差,便可以解释陈文的质疑了。 此外,既然“江宁侯”应该是谥爵并称的结构,就可以从谥法的角度来作进一步的确认。据汪受宽《谥字集解》,以“宁”为谥在春秋秦宁公之后,仅见明清谥法中的四例,其中两例还是用于“列后尊谥”。以“宪”为谥则很常见,《史记正义·谥法解》载“博闻多能为宪”当是最为常用的用法。“博闻”又作“博文”,诸家解释也都强调有才有学等方面。可见从谥法的角度来说,“宁”字在此结构中是难以成立的,而“宪”字则相当适用于文人之谥,正可佐证形近而误实有很大的可能。 林文又指出此前学者对于“《杂体》、《从军》”没能很好地解释,这里应该对应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中的《李都尉从军》,并将“纵舍盘薄”解释为江淹拟古虽佳,但舍弃了原作的磅礴之气,恰可呼应“温而朗”的评价。陈文的质疑同样值得注意,指出如此则“鲍参军”一句夹在中间十分突兀,《李都尉从军》也称不上“殆凌前古”。但其解释则不免牵强,认为地名“江宁”+尊称“侯”可以指代王昌龄,“温而朗”可以形容王昌龄的诗风,这句话是后来抄者将遍照金刚的批注衍入正文,此后数句都是评价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