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艾灸:寒湿一去消百病(第二版)(汉竹)

古法艾灸:寒湿一去消百病(第二版)(汉竹)
作者: 石晶明
出版社: 江苏科技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古法艾灸:寒湿一去消百病(第二版)(汉竹)
ISBN: 9787571330200

作者简介

石晶明 中医名家施维智先生嫡传弟子 知名医学科普作家 悬壶济世、行医诊治4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中医养生保健专家,诊余时间笔耕不辍,一直致力于向广大群众普及健康知识。 其编著的《刮痧通经络养五脏》《零基础学艾灸(第二版)》等科普图书,深受读者喜爱。

内容简介

阳气不足是现代人的通病 所谓阳气就是人的生命之气,即中医所说的元气。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有对“阳气”的相关论述,称人体中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世上万物生长皆靠太阳;人若是没有了阳气,新陈代谢就会停止,生命就会结束。人正是依靠着这股阳气的推动和温煦、蒸腾与生发功能,才得以让体内的血液流通,运行全身,营养脏腑、经络、百骸、肌肉、皮毛。正所谓“阳气在人在,阳气无人亡”,这就是为什么中医称“气为血帅”,这一个“帅”字便足以说明阳气的重要性了。 湿气凝炼则成痰,痰为百病之源 中医里的津液,简单来讲就是人体内的水液。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水液在气的作用下就像一条川流不息 的河流循环往复,这水流的动力就是身体里的阳气,阳气虚,则水流缓。缓慢移动的水湿之气被体温加热、熬炼,慢慢成痰成饮。痰饮是人体内的津液在代谢、输 布、排泄过程中发生了异常,停留于体内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浓浊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正所谓“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所以水、湿、痰、饮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人体津液的异化物。 古法艾灸的三个关键 许多人认为,灸疗就是简单地将一把草燃烧以后,用所出现的烟雾,熏熏人体而已。其实不然! 艾灸疗法是集经络穴位、药草渗透、温热效应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法。也就是在温热的效果下将药物通过穴位送进体内,从而起到祛病缓疾、强身健体的功效。 穴在汉语中就是窟窿和洞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中描述穴位说:“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从中医角度来讲,皮肉之内是一条一条的经络,而穴位就位于这些经络上。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停留汇聚的地方就形成了穴位,所以穴位不仅仅在气血运行中起到枢纽的作用,同时还是机体与外界交流的门户。通过这个门户,外界的药物、能量、信息能够最迅速快捷地流通到身体各处。灸疗时艾条、艾炷要对准穴位,就是要让药物和热量从窍而入,以达到迅速驱病的目的。 何谓药草?药草是指艾条、姜、蒜、盐等艾灸疗治需要的药物,这些药物能够在温热的环境下,极大地发挥药效,且顺利渗透到体内,从而增强艾灸的效果。 何谓温热?温热是艾条被点燃或者药物被加热时产生的温度。将艾条、姜、蒜、盐等药物加热或点燃,使之产生热量辐射和药物弥散的传播效应,随后将其放置在皮肤表面的穴位处,通过穴位这个门户,以经络的传导疏通,向体内输入药力、热能与信息,从而激发起人体自身的各种反应机制,来调节体内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平衡,起到养生保健、防病疗疾的作用。 艾灸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虽然古往今来,使用灸疗的人多之又多,方法简便又安全,但应用时仍必须注意,有以下情况时避免艾灸。 中医范畴内的实热证或阴虚发热病症,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大咯血、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患病期间不宜进行灸疗。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伴有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者不宜进行灸疗。面部、颈部以及大血管经过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不宜进行灸疗。过饥、过饱、大量饮酒、精神情绪过于激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不宜进行灸疗。皮肤痈疽疮疖发作期间,局部红肿热痛者不宜灸疗。处于孕期或经期的女性,腰腹部位不宜进行灸疗。 性情温和的艾条灸 艾灸的操作,一般都较为简单,与针刺相比,它不需要专业的行针手法,灸的范围比较大,取穴也没有针刺严格。灸疗中适用的艾条和艾绒都有成品出售。购买时注意以金黄色、柔软如茸、无细梗等杂质的艾绒质量为好。艾条中有清艾条和药艾条两种,家庭温灸用清艾条即可。 艾条灸就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艾火距皮肤一定的距离,施灸的时间为 10~20 分钟,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又不至于烧伤皮肤为好,故又称其为悬灸。悬灸根据具体操作方法的不同,还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所灸穴位或患病处,距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烧,使所灸部位既有温热感,又无灼痛感,一般每穴灸上10~15分钟,至皮肤稍有红晕就可。施灸者可将食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感知受热程度。 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之间距离并不固定,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雀啄灸的热感要强于其他悬灸法,所以适用于急症和比较顽固的病症。 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灸条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这种灸法能够带来大范围的温热刺激,所以比较适用于五官科、妇科、风湿、神经麻痹等病症。 三伏灸和三九灸 不少人都知道“冬病夏治”,还积极响应“三伏灸”,每年的三伏天,许多医院的中医科、针灸科常常是门庭若市。而人们对冬季的“三九灸”则知之甚少,很多人往往吃补膏、喝补酒,却忘了还有一种更适合冬季使用的进补方式——艾灸。因为人体中的阳气与自然界中的阳气一致,都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三九严寒,正是大自然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候,此时施用灸法,正可以利用冬季万物生机潜伏于内、闭藏不泄的生理特点,益气壮阳、祛阴散寒、滋补强身。同样,三伏暑热,是大自然阳气最强、阴气最弱的时候,人的皮肤毛孔张开、体内新陈代谢旺盛,此时使用艾灸疗法,既有利于药物的快速渗透与进入,又可借助炎热的气候环境,驱除体内的阴寒之气。正是源于以上两点,才有中医著名理论“冬病夏治,夏病冬防”。 一年四季如何艾灸保健,将寒湿挡在身体之外? 怎样用艾灸助阳健脾,为宝宝提供温暖的保护? 如何用艾灸祛除身体里的寒湿,治疗常见的病症? …… 自2013年首版以来,《古法艾灸:寒湿一去消百病》一书常销10年,为众多家庭带去健康的福音。有鉴于此,作者石晶明决定对本书进行修订,结合读者意见,调整板块设置,重审、增删图文内容,以期为更多中国家庭的健康助力。 古代长寿者的养生诀窍是什么?“医圣”孙思邈艾火遍身烧,尤爱灸足三里;明代医学家张介宾使气海常温,求得长生……这些传统的养生诀窍就隐藏在浩瀚的中医古籍当中。石晶明教授在疫情居家期间,翻阅中医古籍,细心检索那些宝贵的艾灸祛病信息,将它们深入浅出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是献给中医爱好者的操作指导书,更是常见病症家庭自灸自疗指南。针对四季保健、妇科病、小儿病、老人养生、男性保健、常见病症、日常保健等,科学通俗地讲解相应的艾灸方法。针对不同病症,精确定位艾灸穴位的位置和取穴技巧,详细讲解施灸步骤和操作方法,注重病症讲解的科学性、找穴和施灸实操引导的精准性以及表达上的通俗性。 读完本书,读者将掌握一系列艾灸祛病保健的技巧,成为家人的健康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