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与气候缓冲——一种空间层级的设计思路

建筑设计与气候缓冲——一种空间层级的设计思路
作者: 陈晓扬,蔡苗苗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9.90
折扣购买: 建筑设计与气候缓冲——一种空间层级的设计思路
ISBN: 9787568099844

作者简介

陈晓扬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及实践,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绿色建筑等。 蔡苗苗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毕业,现就职于金地集团华中区域郑州地产公司。

内容简介

气候缓冲属于被动式设计或建筑气候学领域,与生物气候设计理论一脉相承。Victor Olgyay 首先提出了生物气候设计(bioclimatic design)的概念,David Pearson、布兰达·威尔、杨经文、查尔斯·柯里亚等都继续丰富了这一理论。杨经文分两个层面进行了归纳,“建筑因地方特定气候条件和季节变化而独特――温带的遮阳设计、寒带的紧凑形体、干热地区的蓄热体、湿热地区的充足通风。” “生物气候设计也指被动式设计……建筑朝向、材料选择、开口和遮阳让建筑理想地获得用以采光和得热的阳光,以及用以降温和通风的微风。”[8] 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积累了大量案例。但是也应看到,一些发达国家对建筑气候的标准设定往往过高,导致采取绿色技术的大量建筑其实不节能,对 此在案例学习中应审慎对待。 气候缓冲虽然是现代建筑中的重要概念,但在古代建筑中早已出现,并被广泛运用于建筑布局中,对建筑气候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如中国南方民居中大量存在的天井、冷巷、檐廊、架空层、骑楼灰空间等,均属于外部环境与内部房间之间的过渡空间(即热缓冲空间),通过自然通风组织、遮阳等方式,对内部空间的热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缓冲调节作用,从而有效缓解了夏季潮湿闷热的气候环境。 国内近年来对建筑气候与节能越来越重视,出现了不少研究和实践者。宋晔皓较早在国内提出“生物气候缓冲层”的概念,它是指建筑与周围生态环境之间建立的缓冲区域,既可以防止室外恶劣气候对内部环境的影响,又可以对室内环境进行微气候调节[27]。他主张从聚落空间、建筑实体及建筑细部三个层次进行缓冲设计,部分理念体现在贵阳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项目中(图1-17)。李钢提出了“建筑腔体”概念,建筑腔体即建筑采取适宜的空间体形、运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利用或辅助利用可再生能源来营造内部气候环境[28]。梅洪元结合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典型空间形态进行了优化策略总结[29],并在寒地绿色生态示范建筑中体现。李保峰针对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提出建筑表皮可变化设计的概念,以平衡夏季通风、隔热与冬季保温等各个季节的需求[30]。孟建民等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楼设计中探讨了传统的“冷巷”空间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策略[31]。 总的来说,生物气候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合理利用阳光、风、水、土壤和植物等环境资源,在规划、建筑空间、材料构造上采取措施,以实现良好微气候构建。建筑要实现减碳和节能的目的,首先要充分发挥被动式设计的潜力,而后再以主动式调节方法作为补充,而不是反向行之。赖特在1943 年设计的雅各布之家是早期现代建筑中运用被动式策略的典范(图1-18)。这个被称为“太阳能半圆形”的房屋北面是覆土坡,使其形体系数降低和免受冬季冷风吹袭。南面有大块窗户和厚重挑檐,这样冬季暖阳可照进屋内,而夏季阳光则被挑檐遮挡,南侧门窗较多又有利于通风。内部厚重的墙体和地板由于有较大热惯性而有利于保持室温。 善于应对干热气候的建筑师哈桑·法赛在埃及总统行宫的设计中,巧妙利用了风和水来调节室内气候,用传统的捕风塔引入气流,塔内设陶罐装置以加湿和冷却进入的空气(图1-19)[33]。气候缓冲在捕风塔的腔体内完成,该腔体和其他相连的腔体共同作用,实现预想的自然通风。查尔斯·柯里亚针对印度的气候特点,提出了“开敞空间”和“管式住宅”的概念。“开敞空间”强调庭院在建筑气候调节方面的重要性;“管式住宅”在住宅剖面设计中置入烟囱状的通风管道,利用“烟囱效应”将室内热空气排出,利用通风口将冷空气补充进室内空间,在加强室内通风的同时,也对室内进行了降温处理[34]。 建筑的次要空间一般不被重视,而它具有缓冲气候的潜力,从这一独特视角探讨建筑布局设计的科学规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微气候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