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风尘写我沧桑(豪放词人传)/走近古典品人生

万丈风尘写我沧桑(豪放词人传)/走近古典品人生
作者: 周蕾
出版社: 哈尔滨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6.10
折扣购买: 万丈风尘写我沧桑(豪放词人传)/走近古典品人生
ISBN: 9787548424499

作者简介

周蕾,活力四射的射手座女孩,生于塞北古镇,喜欢用笔尖记录爱情、生活、旅行……文字清雅又不乏哲思,直指人心柔软之处。愿做一颗漂流的小种子,期待在文字的因缘际会中与读者相遇。

内容简介

**章一蓑烟雨,洒脱也多情之苏轼 那时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苏轼,一个豪情男儿,“大江东去”固然倾泻万 丈豪情,“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气魄亦让人动容。人生路上充满坎坷,千回百转 后避过了风雨沧桑。竹杖芒鞋一浮生,一袭蓑衣如何 抵挡得住人世的烟雨风尘。 微凉起风的季节,只有带着一颗澄澈的心,才敢 阅读东坡如雪的灵魂。一杯热茶带着香气,带着诗意 ,也带着苏轼的豪情与深情。林语堂先生曾经总结过 东坡的一生,说他既当过“高考状元”,也有过偶像 崇拜;既喜爱西湖的美景,又不忘河豚的鲜美;既写 诗填词做文章,又挥汗弯腰种过田;既荒唐地向神求 雨,又严肃地兴修水利;既对亡妻一往情深,又对歌 女百般爱怜;既深夜醉酒,又早起灭蝗;既对命运有 所抱怨,又对人生充满感激……看他一路走过,犹如 欣赏*美的画卷,倾听起伏的乐章…… 带着这娓娓道来的记忆,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坡居 士真实的一生吧! 一切的故事要从"天府之国"——四川说起。沿着 峨眉山向北走,有一户人家。它因“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而为人所称誉,这便是苏家。 父亲苏洵给他起名为“轼”。当苏轼有了一个弟 弟之后,父亲把弟弟唤作“辙”。苏洵后来写过一篇 叫作《名二子说》的文章,专门向外人讲起儿子们的 名字含义: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 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 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 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苏轼名字中的“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 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多年后,苏轼以 一腔报国热血,救扶着一个又一个的贫民,激励着一 代又一代的文人。苏轼好交友,心性坦荡,性格率真 ,颇有大家风范。苏轼以兼济天下的济世心态关心着 百姓的安康福祉,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带给 人们为人处世的智慧启迪:感悟生命的美丽,实现生 命的价值。 苏洵像很多父亲一样,希望孩子可以有一番成就 ,出人头地。少年的苏轼有着**幸福的生活,他不 会想到未来的自己会面对很多的风浪,也不会想到自 己会改变北宋文学史。少年时期家族兴旺,苏轼也因 此*到了很好的教育。因为他从小天资聪颖,所以长 辈和同龄人都**喜欢他。无忧无虑的*子总是过得 那样快,童年结束后,苏轼面对的将是漫漫人生路。 苏轼和弟弟苏辙感情深厚,兄弟二人共同经历了 很多风雨,在患难时互相扶助。小时候共同在家读书 时,东坡对弟弟来说不仅是同学,而且是良师。后来 ,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 好学老益坚,表里渐融明。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东坡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宦海浮沉,走到天 涯海角,他念念不忘的永远是子由。如《狱中寄弟子 由》,就是写在苏轼身处“乌台诗案”的旋涡中,误 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托狱卒交给弟弟苏辙的两首*命 诗,其中“与君世世为兄弟,*结来生未了因”一句 感人至深。 狱中寄弟子由·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在苏轼的文学生涯中,苏辙如同为他提供诗歌灵 感的缪斯之神。苏轼大量的文学作品都与苏辙有着极 为密切的关系,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苏轼慨然 写下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千古 名句。在“乌台诗案”后,手足情深的两人互诉衷肠 ,赠诗共勉,苏轼后来赠*命诗给子由:“是处青山 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结来 生未了因。”读者无不声泪俱下,心情悲恸。其中* 为**的,当数这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在词 作开头的小序中,作者特意写明词作的背景意图:“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在生活失意、饮酒买醉之后,东坡居士首先念及的便 是自己至亲至爱的兄弟,七年未得团聚,皓月当空, 在冷月的清辉里,东坡望穿秋水,却也望不见故园的 方向。苏轼心中悲苦,趁酒兴正酣,诗意正浓,挥毫 泼墨,洒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知子莫若父,苏洵**了解他的孩子们,知道苏 轼满腹才华,不应该埋没在这个小地方,所以苏洵给 苏轼规划了一条那个年代*为推崇的道路——希望苏 轼可以通过努力成为**栋梁之才。于是,苏洵决定 带儿子们走出大山,去看看眉山以外的世界。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苏轼正是如此。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