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的生产效率效应研究:基于资本账户开放背景

风险投资的生产效率效应研究:基于资本账户开放背景
作者: 陈 鑫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82.00
折扣价: 50.90
折扣购买: 风险投资的生产效率效应研究:基于资本账户开放背景
ISBN: 9787516426524

作者简介

陈鑫,男,山东济宁人,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主讲“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社会调查”本科生课程,长期从事风险投资、普惠金融以及创新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曾参与“外部多维知识搜寻策略及其组合效应对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基于公司创业投资的开放式创新及其策略研究”“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及持续改进方法库研究”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已在《科研管理》《管理评论》《宏观经济研究》《投资研究》以及Transportation Letters、As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等CSSCI/SSCI 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内容简介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的差异,考察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分析 QFLP、RQFLP 等资本账户开放政策的经济成效,以有助于改善中国风险投资结构质量和区域配置状态,明确未来政策改革与调整的方向。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目标:第一,在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框架下,考察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的异质性,主要是检验外资、国有以及民营风险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效率差异,从而为改善中国风险投资结构质量提供原则性指导;第二,在法瑞尔技术效率理论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框架下,考察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主要是检验外资、国有以及民营风险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是否存在依赖性,从而为优化中国风险投资区域配置提供政策参考;第三,在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框架下,考察资本账户开放对中国风险投资活动强度和边际效益的潜在影响,主要是分析 QFLP、RQFLP 等政策的经济成效,以便管理者了解现有政策体系的实际效果,及时明确未来改革和调整的方向。总而言之,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在资本账户开放的背景下,通过考察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优化风险投资结构质量与区域配置状态,提高风险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贡献,借此全面提升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加快实现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1.2.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关风险投资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结论,存在“正面效应”“负面效应”“中性影响”等不同观点,而这可能是风险投资结构质量差异造成的。本研究系统探讨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效率差异,可为已有经验研究结论之间的冲突提供一种合理解释。第二,部分学者在考察风险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时,普遍忽视了对内在作用路径的探讨,所得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打破了现有理论边界的约束,把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视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并在统一框架下考察不同类型风险投资对作用路径的依赖性,将进一步深化风险投资的经济行为理论。第三,资本账户开放对资本市场存在多重影响,外资进入究竟能否提升风险投资活动的经济效益取决于其叠加效应,仅凭理论分析难以给出确切结论。本书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出发,系统考察资本账户开放对中国风险投资活动强度与边际效益的潜在影响,将有助于解决关于 QFLP、RQFLP 等政策的 某些争议。 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任务,考察外资、国有和民营风险投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的效率差异,将有助于优化风险投资的结构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国风险投资活动的经济效益。第二,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式存在区域性差异,考察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将有助于地方政府确定招商引资的先后顺序,确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够按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式,优先引入与之匹配的风险资本,进一步提高中国风险投资的区域配置效率。第三,以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为研究对象,考察资本账户开放对风险投资活动强度与边际效益的影响,有助于管理者了解 QFLP、RQFLP 等现有政策体系的成效,并在“增量提效”的原则下做出优化调整,从而推动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本书考察风险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揭示资本账户开放对风险投资活动的影响,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