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匠

皮匠
作者: 曹保明|责编:金硕//刘华夏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皮匠
ISBN: 9787520531214

作者简介

曹保明 汉族,1949年9月11日生,文化学者、民俗学家。中国文联全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第七、第八届副主席,中国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通辽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成就奖获得者,2000年中国民协德艺双馨会员。已出版《松花江河灯》《最后的渔猎部落》《最后一个猎鹰人》《东北亚丝绸之路》等专著140多部。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亲历皮匠人家 冬季,大雪覆盖了整个长白山,大山腹地的安图县城被风雪弥漫着。皮匠张恕贵的家坐落在县城西南半山腰的一条胡同里。砖房,-个院套,许多大缸摆在院子里。皮匠离不开缸。这是皮匠家的生活气息。 听说有人想了解皮匠这一-行,张师傅和家人很热忱。一个劲儿地让我快进屋,外头冻手。 我赶紧随他们进了屋。 进屋就是炕,我直接上了火炕。 安图县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张家本来是汉族,可是由于在这一带长久居住,竟然也适应了朝鲜族生活方式,住起了这种一进门就是火炕的居室。不过,这种居室也有它的好处。特别是在东北的长白山区,冬季寒冷而漫长,人在户外劳作一天,真想进到屋就上炕暖和一下手脚,于是这种火炕应运而生。 再说,北方人一冬天干什么活都习惯坐在炕上。外边再冷,也就不在乎了。同时,火炕时时放出热量,也起到了加温的作用。 我一坐下来,就开门见山说明了我的来意一就 是想听听张氏家族关于皮匠的生涯故事。怎么当起了皮匠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一切,要从头说起。 “从头说,我要给你看一样东西。”张师傅说着,站起来,到柜子里取出一个小匣,取出一个影集。又打影集里边摸出一个白纸小.包。又打开小纸包,里边露出- -张黑白照片,上面是- -个老头..... 我知道,可能所有的故事,就从这个老头开始了。 果然,皮匠张恕贵在我面前的火炕上给我倒上一碗老茶水,又拉过一条被子让我盖上脚。因为虽然炕热,但外边冷,屋里还是凉。这时,我看见,老皮匠的眼圈突然红红的。他的手颤抖起来,他拿着这张照片,在外面长白山风雪的“呼呼”吹刮声中,在火炕灶坑木梓子“呼呼”的燃烧声中,在挂在墙上的老铜钟“呱哒呱哒”的走动声中,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惊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一下 子把我带进一个皮匠世家久远的传奇中去了。 一、皮匠世家 照片上的这个老人叫张世杰,是张恕贵的父亲。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张世杰出生在山东省来熙县一个皮铺世家。父亲张贵和,在来熙- -家大皮铺“三盛玉”当“皮裁”。 皮裁,就是皮铺的最后- -道工序。把熟好的皮张按不同规格分好,然后开裁。这时皮裁按买者的要求将各种各类皮子剪裁成服饰、鞋脚、衣帽、物件的样子,属于皮匠工艺中懂技术的人。张贵和从小聪明能干,眼睛里有活,因此深得三盛玉掌柜吴福德的信任。可是就是这种信任,让张家招来一场惊天大祸。 原来,从咸丰年开始山东府来熙的三盛玉就为朝廷加工制作各种皮饰。往往是由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宁古塔- - 带进送的皮子运往来熙,再由像三盛玉这样的诸多皮铺为其加工成各式各样的皮物,称为裘皮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