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2.37
折扣购买: 何为生命的意义
ISBN: 9787545555974
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1997)医学博士,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他创立的“意义疗法”,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个心理治疗学派。他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教授职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哥国际大学教授意义疗法。弗兰克尔一生共出版了39部作品,其中《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被翻译成34种语言,销量超过千万册,获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本图书”之一。《何为生命的意义》是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此外,他还著有《医生与心灵》《心理治疗与存在主义》《追求意义的意志》等作品。
性行为的意义 人类的性生活常常有着比单纯的性多得多的意义,甚至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即它可以作为某种形而上之性的物理表达,作为一种“爱的物理表达”。性行为只有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它才是一种真正有益的经验。马斯洛在1964年曾指出并验证:“无法爱的人所经历的性感受,与可以爱的人所经历的性感受不会是一样的。”根据美国《心理学杂志》上两万名读者回答的相关问卷调查来看,最能提升性功能和性高潮的因素是浪漫——一种类似爱情的东西。 尽管如此,说人类的性行为不仅仅是性行为还不准确。正如艾雷尼厄斯·艾布尔-艾伯费尔德(Irenaeus Eibl-Eibesfeldt)所证明的那样,在一些脊椎动物中,性行为也有助于提高群体凝聚力,对于生活在群体中的灵长类动物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在某些类人猿中,性交有时专门用于社交目的;在人类身上,艾布尔-艾伯费尔德指出,毫无疑问,性交不仅有利于物种的繁殖,而且有利于维持一夫一妻制这种伴侣关系。 虽然爱本质上是一种人类现象,但性行为只是一种发展过程的结果,即渐进式成熟的产物。让我们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说的“驱力和本能的目的”,以及与它们的“客体”之间的区别开始:性交的目的是减少性张力,而性的客体则是性伴侣。依我看,这只适用于神经症性的性行为,神经症的个体只想要射出他的精子,无论是通过自慰,还是通过伴侣,都是用不同的手段达到同一目的。 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伴侣根本就不是“客体”;相反,成熟的人会在伴侣身上看到另一个主体、另一个人,在一个非常人性的层面上看到对方。如果他真的爱对方,他甚至会在伴侣身上看到另一个人,这意味着他在伴侣身上看到了对方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构成了人类的个性,而只有爱才能使一个人以这种方式拥有另一个人。可以理解的是,对所爱之人独特性的了解,产生了一夫一妻制这种伴侣关系。伴侣不可以随意更换。相反,如果一个人无法去爱,他就会在性滥交中徘徊。1 沉迷于性滥交就意味着忽视伴侣的独特性,这反过来又排除了发生爱的关系的可能:因为只有那种渗入爱情的性爱才能真正得到回报和满足,所以这种人的性生活质量会很差。那么,他试图用数量来补偿质量的欠缺,也就不足为奇了。反过来说,这就需要不断增加和强化刺激,色情文学提供的就是这样的东西。 从这一点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我们赞美诸如性滥交和色情等大众现象,或者去考虑它们进步的一面,就是毫无道理的。它们是退步的,是一种人性成熟过程中的发展迟滞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