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0-2020)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0-2020)
作者: 杨润勇|责编:朱丽娜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99.00
折扣价: 78.30
折扣购买: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0-2020)
ISBN: 978703068609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导 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教育”,“乡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教育强国、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发展农村教育,需在现代化、城镇化和国际化等多重视角下予以整体考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提出了教育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目标和重要任务是建成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十四五”期间,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应聚焦我国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坚持教育公益的基本原则,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推进教育现代化要着力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教师素质及管理制度等多要素的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成为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教育改革中的突出问题,亟须得到更多关注与有效应对。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旨在真正消除因城乡地域、户籍等差异所造成的各种待遇差距 ,促进包括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深刻影响着教育资源配置等诸多领域,也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更加完善的目标任务,并从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对农村教育进行了整体优先部署,其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这也成为新时期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发展思路。
  我国农村教育需借鉴国际教育的发展经验。现代化要求包括农村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应面向国际化,特别是应在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和趋势中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代表性国家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经验和问题,从而使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创新少走弯路、多出成效。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位居首位 ,但与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中,在教育机会、教育质量方面表现较好,但在教育投入方面则排名相对靠后。通过掌握具有典型性特征的别国的农村教育发展情况,明晰各国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结合案例深入剖析做法与经验,可为我国发现和解决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党中央对农村教育高度重视,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颁布以来,农村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成为我国近10年来教育实践领域的焦点与难点。《纲要》对我国农村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涉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重要任务,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等项目工程,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使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纲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收官的重要节点。其间,我国农村教育经受住了历史与实践的考验,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就。“十四五”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五年。 现阶段,需要研判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探索适合我国农村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书系统研究了近10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农村教育是“在农村的教育”,这一观点已经得到理论和实践界的广泛认同。结合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难点,本书认为,农村教育 主要指在镇区和乡村的包括学前、小学、初中在内的基础教育。合并2018年 “镇区”和“乡村”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七成多的学校、六成多的学生和专任教师在农村地区。本书以这一教育体系的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从全国、区域、国际等多种视角,对农村教育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一,全面总结了农村教育自《纲要》颁布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其二,分析梳理了现代化及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变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其三,重点针对农村教育的热点问题—学前教育的普惠发展和质量提升进行了实地调研;其四,专题研究了国际农村和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经验。基于上述研究,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未来趋势。
  本书具有鲜明的研究特征:一是“用数据说话”,通过对权威、可靠、公开数据的搜集、提炼、整合,力图发现并分析问题;二是突出“比较分析”的方法,充分运用国际比较、历史比较、区域比较等方法,对我国农村教育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剖析;三是尝试“从事实切入”的研究方式,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四是突出发展指数,沿用课题组前期研发的农村教育发展指数,尝试以指数为基础、以指数为主线、以指数为重点,深入挖掘数据揭示的现象与问题。
  借助农村教育发展指数,可以为了解和掌握农村教育发展现状提供量化分析的工具,有助于较为客观地监测评价农村教育发展状况,通过指数比较发现真实问题。农村教育发展指数在研发过程中借鉴了国内外关于教育发展指数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指数、世界银行教育统计指标等国外教育综合发展研究,以及国内教育专家王善迈等的教育发展指数、袁桂林的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等多项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综合考虑可得统计数据,深入分析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和相关政策文件,经多次专家论证,对《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3》使用的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指标设计、阈值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微调,最终确定了本书中农村教育发展指数的基本构成(表0-1)。
表0-1 农村教育发展指数构成
  农村教育发展指数的研发过程中遵循客观性、全面性、简洁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则,并明确了其运算方法和过程。指数的计算过程一般包括指标标准化处理、指标阈值的确定、确定指标权重以及进行指数合成等步骤。农村教育发展指数的合成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模型进行,总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各指标实际值的无量纲化值, 为各指标实际值的权数。
一、基本成绩
  《纲要》颁布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各项政策和项目的强力推动下,农村教育在普及发展与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教育总体发展水平逐年稳步提升
  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幅度明显,发展指数呈逐年稳步增长态势。调查显示,农村教育发展总指数从2011年的0.428提高到2018年的0.622,增幅达45.33%。其中,农村教育师资状况、投入状况和办学条件3个一级指标指数均实现了逐年递增,2011—2018年增幅分别为32.38%、145.81%、101.45%。这充分说明过去10年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三大支撑,全面保障农村教育质量实现稳步提高。
1. 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农村教育投入状况指数增长幅度位居4个一级指标首位。农村教育投入不仅实现了逐年增长,还在生均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等领域全面落实政策要求,持续提高投入水平,充分发挥了教育经费的保障作用。
  一是财政性经费支出水平做到两个“只增不减”。全国各地农村初中、小学、幼儿园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只增不减,2018年分别达到370亿元、640亿元和80亿元,较上一年度分别增加了4.45%、2.72%和8.54%;全国各地农村初中、小学、幼儿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只增不减,2018年分别为14 066.69元、10 209.41元和5 269.75元,较上一年度分别增加了3.42%、3.34%和8.96%。
  二是专项资金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集中面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开展培训。截至2019年,中央财政共投入86亿元,培训乡村教师、校长785万余人次。 2013年启动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截至2018年底,已经覆盖99.86%的中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的8.21万所乡村学校,受益教师人数达127.21万。补助标准也由2015年的人均月补助额262元增加到2018年的324元,乡村教师工资收入得到持续增加。
2. 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在免费师范生、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政策推动下,农村教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一是农村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稳步增长。从指数水平来看,2011—2018年农村教师学历合格率指数持续提高,增幅为29.42%。其中,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提升最快,2018年(76.73%)较2011年(55.52%)提高了21.21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教师高级职称 比例指数增幅明显。从指数水平来看,2011—2018年农村教师高级职称比例指数增幅为75.56%。其中,农村初中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增加最为显著,2018年(17.92%)较2011年(11.21%)提高了6.71个百分点。
  三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代课教师比例逐年下降。小学、中学阶段代课教师占岗位教师比例分别从2011年的3.50%、1.65%降低到2018年的2.92%和0.96%,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进一步稳定,专任教师素质得到有效保障。
  四是农村教育各学段生(幼)师比稳中有降。农村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阶段生(幼)师比分别从2011年的29.96、17.27和14.34降低到2018年的18.90、16.18和12.64。义务教育阶段生师比已经达到国家规定比例,学前教育阶段幼师比例也得到极大的降低,更加接近规定的7∶1—9∶1的区间值。这为农村教师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创设了有利条件。
(二)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呈现新面貌
  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无法满足现实需要的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集中力量,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了多项专项工程与计划,促使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1. 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根据《纲要》部署启动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聚焦中西部及农村地区,通过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计划及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分项推进,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区域间教育差距。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两类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截至2019年底,全国30.9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9.8%。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教育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
  教育信息化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就农村教育发展指数的8个二级指标而言,增幅最大的是农村建网学校比例指数,2011—2018年增幅达157.41%。截至2018年,农村小学、初中建立校园网学校的比例分别为64.45%、74.41%,比2011年的12.56%、41.36%分别提高了51.89和33.05个百分点。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具备条件的教学点实现宽带网络接入;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具备网络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十三五”期间,“三通两平台”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农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