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针

太空探针
作者: 吴季
出版社: 四川科技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42.00
折扣购买: 太空探针
ISBN: 9787572717048

作者简介

吴季,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终身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I 期)负责人,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I期总经理等。201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8年获中国航天基金会特别奖,2022年获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国际合作奖,同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将10118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季星”。在国内外核心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10余部,著有《月球旅店》《月球峰会》两部科幻小说。

内容简介

春节假期里的一天晚上,北京的天气还十分寒冷,路灯明亮,街道上不时地驶过走亲访友后回家的车辆。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的一所普通公寓里,刚刚回国工作不久的林一,像往常一样在浏览 M国的一个太空新闻网站。突然,一条消息映入他的眼帘:“M国的系外行星探测卫星,近日发现了一颗类地行星。它距离地球 230 光年,大小是地球的1.05倍,围绕其恒星的公转周期是320天。该恒星为F型主序恒星,表面温度6 400开尔文。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距离我们最近、最接近地球环境条件的一颗类地行星。任何关于类地行星的新闻都是林一重点关注的。“它距离我们 230光年,哎,还是太远了。”林一有点儿失望地想。对于人类如何更高效、可靠地发现类地行星,林一有过深入的思考,他知道,用凌星法,也就是行星周期性地遮挡恒星的测量方法,会漏掉很多黄道面不经过我们视线的目标恒星,因此林一设想的观测方案是天体测量法--不漏掉任何目标,由近及远地开展普查--首先要发现距离我们最近的那颗类地行星,它距离我们也许只有5光年,8光年,哪怕是10光年。在这样的距离上,人类可以对它直接开展更详细的观测,甚至向那里发出问候并等待回音,当然,假如那里真的有智慧生命的话林一有点儿坐不住了。具有普查性质的天体测量法虽然并不是他提出的,但他是在中国积极推动该方法用于卫星工程的人。他的《系外行星天体测量卫星计划》建议书已经论证成熟,就在他的电脑里,等待提交。他在想,不能等了,自己虽然资历不深,但是要相信自己在建议书中所提方案的独特优势。他站起身,在房间里来回走了几圈。然后,他回到电脑前,把鼠标移到了那个“发送”图标上,坚定地点击了确认键,将《系外行星天体测量卫星计划》建议书提交给了正在征集新的科学卫星建议的那个网站。当时的时间是2035年2月10日。 本书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著名空间科学家所著的“硬”科幻,既有严谨的科学建构又有大胆的奇异想象,是科幻视野下的空间科学前沿洞察,带领读者开启亦真亦幻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