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修行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在《赋得永 久的悔》中讲他家境差, 整年只能吃“红的”,以至于 “谈红色变”。只有靠自己辛 勤劳动“拾麦穗”,才能偶尔 换来一点“白的”,吃起来的 感觉仿如“龙肝凤髓”。也有 时候自己这个“不到三块豆 腐高的孩子”,去二大爷田 里劈高粱叶,背着一大捆 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 ,把叶子放在牛圈里赖着 不走,好不容易能蹭上一 顿“黄的”。看似简单不过的 “红的”“白的”“黄的”,写尽 了解放前底层百姓家里的 窘迫与困顿。 不要说解放前,就是到 了上个世纪70年代,很多 农村地区依然相当贫穷。 孩子爸爸出生在苏中某地 ,小时候家里虽然不能说 一贫如洗,也属于室无长 物。记忆中吃得很差,素 食为主,很少开荤,米饭 中时常要添些粗粮,土豆 白菜不能保证数量。读初 中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中 午放学前常有“饥肠辘辘’, 的感觉。过年时会蒸很多“ 酵条”(馒头条),晒干切片 后存放到春夏季节作为“点 心”,每天限量带几片去学 校。但是同学中还有比孩 子爸爸家更穷的,看见了 就来“讨要”,孩子爸爸每次 都要分一些给他。经常盼 着家里来客人。因为只有 来客人,才能改善伙食, 蹭一点花生米、煮鸡蛋吃 。还有就是盼着过年过节 ,因为只有过年过节,才 有麻饼、桃酥或者月饼吃 。中秋节的一块月饼不是 一次吃完,而是分成八块 ,藏在壁橱里,每天放学 回来吃一点,确实感觉如 龙肝凤髓。 虽然这些情况异常真实 ,仿佛就在昨天,但是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