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经济学原理/视觉经典
作者简介
贾开吉,男,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在大学文学系任教,曾参与编写《大学语文》等教材,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教学之余,对比较文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研读和翻译多部英文经典著作。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20世纪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主义的奠基者,剑桥经济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出生于伦敦的牧师世家,青年时代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哲学和经济学,并留校任数学研究员。1877年,马歇尔离开剑桥,赴任布里斯托尔大学校长。1885年,马歇尔重返剑桥,并终老于此。 马歇尔将经济学从人文科学的一门必修课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剑桥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该书被奉为经济学领域的圣经,成为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此后,他又相继出版了《财富、信用与商贸》等。除在学术领域的不朽贡献外,马歇尔还培养了另一位出色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将马歇尔的宏观经济理论推向了巅峰。
内容简介
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有两种存在是形成它的主要力量,一个是宗教, 另一个就是经济。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人类创 造的财富,它还研究人。经济学所涉及的对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 务,是和我们衣食住行最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 经济学虽说是一门研究物质财富的学科,但它更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性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谋生方式以及由此 产生的一系列结果决定的。除此之外,能够对性格产生影响的,就只有人的 宗教信仰了。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非宗教和经济的力量居主导地 ? 位的情况。但是宗教和经济的力量从来没有退出过历史的舞台,就整个历史 的情况来看,宗教 和经济两者的力量比其他因素加起来都重要得多。 单就宗教和经济两者相比较,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显得无孔不入。 一个人从自立起, 他头脑里想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和生存有关的问题。为了生存而展开的种种 思考,和老板以及 同事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东西总结起来,就能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产生很 大的影响。 在影响性格的因素中,一个人所赚的钱的多少,一点不比他赚钱的方式 所产生的作用小。 对很多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来说,极端贫困的环境会严重影响他们才能的发 挥,不管是在宗 教,还是在感情方面都是如此。他们感受不到什么叫安稳,没有机会去寻求 志同道合的朋友, 甚至对温馨的家庭氛围也只能望洋兴叹,而宗教的意义也无法被他们获知。 因为贫困,这些人 在肉体和精神上都会出现缺陷。 虽然贫穷不会必然带来祸患,但总体来说,“穷人的祸根是他们的贫困 ”。我们现在研究 贫困,就是为了研究很多人之所以平庸的根源。 2. 经济学与贫困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奴隶制度的存在是合理的,这种观点也被 当时的奴隶所接 受。自基督教产生以来,它的教义被人们广泛接受。但直到近年,随着教育 的发展,文化的普 及,这种教义的内涵才被人们完全理解。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所谓的“下等 人”是不是天生就 该如此,难道他们注定了一生下来就要辛勤地劳动、付出,然后却一无所得 ?自己的劳动成果 却成为了别人幸福生活的来源。 工业革命以来的事实证明,贫困是造成愚昧的原因之一。随着无产阶级 的不断壮大和发 展,这种局面是可以解决的。机器的使用,将工人从沉重的工作负荷中解放 出来,他们的收入 得到了提高,他们开始有精力去学习文化知识。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使人们 之间的联系变得密 切,一些好的方针政策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施行。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很多工作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技术类 劳动者的数量迅速 增多。他们的数量日益超过了纯粹靠体力生存的工人的数量,他们的属性已 经不能再用“下等 人”这个词语来定义了,他们很多人已经过上了比以前上流社会的人更加舒 适的生活。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一个深刻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人是否生来 就是平等的?是不 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来分配这个世界的财富,而不是让一部分人 承受贫穷的煎熬和 劳动的枯燥?社会越发展,这个问题越凸显。 这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经济学家不能完全回答。这一部分要靠人本性中 的道德力量和政治 素质来解决;另一部分,经济学范围内的推论和证明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这也是现代社会 经济学流行的原因之一。 3. 竞争 经济学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一方面是很多人漠视了经济学与人 类社会福祉的联 系。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经济学研究的课题,都是随着近代社会的发 展才开始出现的。 例如,生产产业化之后出现的生产、分配、消费方面的改变。近代,人们逐 渐在经济问题上摆 脱了一些古代遗俗的约束,对自由的追求,对发展的追求使得经济学理论中 的很多问题重新具 备了重要的意义。其中,竞争就是一个具有争论性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大的特征就是竞争带来的企业的自由度和独 立自主以及防患 于未然的思想。很多人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方式跟之前旧的生产方式 相比,最大的不、 同在于竞争性的增强。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竞争是双方之间的较量,尤其 是在商品销售价 格方面的比较。这种竞争比过去显得更加普遍,但这只是近代产业相对次要 的特征,不是 必然的结果。 我们现在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近代产业的特点。但就目前来 说,已经知道的方 面有:选择目标的自主性和惯性,细心和快速地做出抉择,时时做好承担风 险的准备,还有不 断前进的步伐。这些特征虽然可以产生竞争,但也可以促使人们走上合作的 道路。这种合作和 以前的合作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合作,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某种不可抗拒的 原因和近处的人产 生了某种交集。近代的合作更多是出于自身主动的结果,每次合作都会经过 自己的深思熟虑, 在确定能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况下做出的,这种目标不一定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益。 说到竞争,人们会联想到不好的东西,这其中包含着自私自利之心和对 他人利益漠视的意 味。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近代以来的产业方式更加注重自身利益,但它也具 有之前生产方式所 不具备的对他人利益的注重。总而言之,认为自私自利是近代产业特征的说 法是偏激的,恰当 的评价应该是——精明。 举例来说,原始社会的特点使家庭的涵盖区域有了扩展,除了具有血缘 关系的亲人外,邻 居之间也产生了一些必须履行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责任已经慢慢 不复存在,因为它 除了规定了和某些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外,也包含了对其他陌生人群的戒备和 敌对。这样的情况 在现在有了很大不同,现在责任感被限制在家庭范围之内,使其感情的强烈 程度加深了。而过 去很亲密的邻居,和陌生人没有多少区别。即近代人的邻里关系不如远古时 代亲密,但在对待 陌生人方面,却又加强了不少。这种对不相干的人的关心,是之前没有的。 一直以来,人们都喜欢用远古时代的美丽传说来激励自己同时代的人不 断完善自身。但女[ 果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现实并无法证明以前的人比现在的人更高尚。不论 是通过历史典籍还 是通过对一些比较原始的民族的观察,都无法证明现代人比古人更没有人情 味。 社会的发展给一些欺骗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 ,都为一些欺诈行 为提供了新的方法,使之前认为不可行的造假方法成为了现实。在现代社会 ,一件商品的制造 者和最终使用者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距离。即使生产者犯了错误,他也不会立 刻受到惩罚。但如 果一个人从生至死都在一个地方生活,那他在做坏事之前就要仔细掂量,这 样做很可能让他没 有立足之地。 我们不能因为诈骗手段防不胜防就认为现在人更奸诈。恰恰相反,现代 商业活动中包含着很多 信任的元素,还包含着对欺骗行为的抵制力量。研究表明,在现存的原始民 族中是没有这两种力量 存在的。经验证明,要想在一个落后的地区实施较为先进的方式,我们在当 地往往找不到可以委以 重任的人。尤其是在选择有强烈道德感的职位候选人时,你会发现只能从外 来人口中选择。 在财富占据社会价值观主流地位,但又不是唯一标准的历史时期,很多 诗人都喜欢将古代 社会描写成世外桃源。虽然他们诗歌里描写的美好景象会对人们产生激励作 用,但客观地说, 他们诗中描绘的情景和真实的情况是有很大出入的。对穷乡僻壤的老百姓来 说,能满足最基本 的生活需求,就已经万分感激上苍了,他们的想法十分单纯。没有欲望使得 他们心态平和,不 会有卑劣的想法。但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个时代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的人们时, 往往能发现一些比表 面看来更严重的问题;而在现代,这种痛苦感是最少的。 和很多其他被人们所误解的事物一样,人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竞 争,只注重观察它 的负面作用,而对其他方面熟视无睹,而这些方面却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十分 重要的作用。当互 相竞争的双方发现对方采用某种不正当竞争手段来进行商业活动时,往往会 心存不满。 竞争对手通过降低价格来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对整个社会是有利的。因 为这可以帮助贫苦 的人买到相对低廉的产品以提高生活质量,但生产者却常常想不到这些方面 。对普通人来说, 遏制竞争在他们看来或许是个好的方法,但大多数人往往忽略了竞争暗含的 另一种意义。竞争被 遏制,很多情况下是一种特权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粗暴手段 。利益既得者为了维持现 状,常常联合起来将新生挑战对手扼杀在萌芽阶段。与此同时,他们在遏制 竞争的同时,也会限制自 己对新事物的追求。一旦开创了新的利益增长点,它带来的贡献比从竞争对 手手中取得的大得多。 竞争与合作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在理想世界中竞争是不存在的。但 如果没有滋生竞 争的条件,资本社会追求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就不能被保证。在诗人和 理想主义者的梦境 中,奉献在人们心中是第一位的,大家在乎的不是能不能享受比别人多,而 是如何尽最大可能 地去奉献。力量越强大,你所能抵抗的度就越大。生产者往往将希望寄托 在相对比他们弱的 竞争者在生产和消费方面有失常的表现。他们这样想,并在这样的想法中收 获满足。他们会为 了某种高尚的公共利益而奋斗,“人定胜天”似乎成了真理。但这只是理想 主义者的理想,人 类本质上存在的种种缺陷都被忽视了,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历史证明,坚持纯粹的高尚的利人主义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件不大可能的 事情。真正能坚持下 来的往往是内心充满宗教热忱,无比重视精神上的满足而轻视物质存在的理 想主义者。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会做出很多无私奉献的事,这种奉献比他们自己知 道的要多得多。经 济学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找到一种将社会财富发挥最大作用的方法。经济 学家对待竞争的态 度往往是中立的,他绝不能够不分黑白地将竞争狂批一通,除非他确定人的 本质真如现在设想 的这样,否则他们绝不会认为放任竞争会比限制竞争更为有害。 综上所述,将竞争作为近代产业的必然特征是很不精准的。近代产业的 特点是:一种自力 更生的特性,总是看得很长远,在做选择时很谨慎,同时可以获得充分的自 主选择权。很多人 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名词来形容这种特点,但无法找到。于是有些人开始使 用“自由经济”这 个相对比较正确的词语来暂时代替。不过,当为了达到某种最大目标而进行 相互间的合作时,这 种谨慎选择下的自由和个人的自由之间往往会出现矛盾。P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