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与现实文化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008/02/20221008025620739.jpg)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60
折扣购买: 墨学与现实文化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
ISBN: 9787100213264
孙中原(1938-),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研究生学历,1961—196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汪奠基、沈有鼎,专攻中国古代文献。著作有《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墨学通论》、《墨者的智慧》、《墨子及其后学》、《墨子鉴赏辞典》、《逻辑哲学讲演录》、《中国逻辑学》、《中国逻辑研究》和《中华先哲的思维艺术》等三十余部。学术论文200余篇。
? 本书宗旨 本书宗旨,是趣谈墨学与现实文化的融通,墨学与现代科学、逻辑、哲学、经济、政治、道德、教育、语言文学、军事等部门的关联,促进墨学与现代世界文化的联通互鉴、深度交融。战国时,墨学与儒学齐名,都叫显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 ? 《墨经》中宝贵的自然科学知识 《墨经》有系统的几何光学知识、光影学说,记录了观察实验,探索了光影原理,在世界光学史上有顶级的重要地位。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墨家)对力学和光学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属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有关中国科学的最早记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家钱临照说,《墨经》是两千多年前世界上的伟大光学著作,俨然是一部完整的几何光学,是老老实实的实验记录,崇尚实际,不事空论,是墨家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世界自然科学古籍中有光荣地位。又说,春秋战国时期,论述自然科学的书籍就是《墨经》。光学八条记载光学实验的次序,完全合乎现代几何光学的要求,《墨经》作者是敏锐忠实的实验科学家,对观察结果做了系统的科学总结。 ? “墨论”与当代社会科学知识遥相呼应 “墨论”,即墨子十论23篇,与今日世界科学知识分类系统,存在如下的对应关系:《尚贤》和《尚同》,各有上中下,共6篇,属于政治学说。《兼爱》上中下3篇, 属于伦理学说。《非攻》上中下3篇,属于军事学说。《节用》上中和《节葬下》,共3篇,属于经济学说。《天志》上中下和《明鬼下》,共4篇,属于宗教学。《非乐上》, 属于美学。《非命》上中下3篇,属于哲学。 概言之,“墨论”,即墨子十论23篇论文,对应于今日世界科学知识分类系统的政治学、伦理学、军事学、经济学、宗教学、美学和哲学7门学科。而战国末墨者著作狭义《墨经》4篇,则把墨子《天志》《明鬼》抛到九霄云外,无一字句谈神论鬼,是彻底的无神论、纯粹科学, 是墨学发展的崭新阶段,是墨者思想大解放、大进步、大发展的光辉标志,是全人类的宝贵知识遗产。 ? 光学实验 斜正远近影大小,科学实验堪称奇。《经下》说:“影之大小,说在斜正远近。”《经说下》说:“木斜,影短大。木正,影长小。光小于木,则影大于木。非独小也,远近。”即光源照物体成影大小,论证理由在物体斜正、光源远近。 用木头做实验。木头斜放,则影子短大;木头正放, 则影子长小。光源小于木头,则影子大于木头;光源大于木头,则影子小于木头。当光源距木头远时,影子小;当光源距木头近时,影子大。 可见墨家用一根木头做实验,分析在木头摆放的斜正、光源对比木头的大小、光源离木头的远近等不同情况下物影的变化。见以下三图: (1)木正影长窄,木斜影短宽 (2)光小于木影大木,光大于木影小木 (3)光近则影大,光远则影小 ? 本影半影 《经下》说:“影二,说在重。”《经说下》解释说:“二光加一光,一光者影也。”两光源照射同一物体,形成的两影重叠为本影和半影,论证理由在于两光源的重复照射。两光源形成两半影夹一本影。见图2: ? 两圆相切 《经上》说:“次,无间而不相撄也。”《经说上》就是说:“无厚而后可。”“次”是相切,相切是两图形共同点只有一个。“无间”是两个图形无间隙。“不相撄”是不相交,相交是有两个共同点,“相切”是有一个共同点。见图15: ? 概念分类 《墨经》总结概念的分类理论,极为精到深刻。《经上》第79条说:“名:达、类、私。”《经说上》解释说:“物,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名”(语词、概念)从外延上分为三种:达名、类名和私名。达名是外延最大的普遍概念(general concept, 最高类概念),相当于范畴(category)。如“物”(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它同“实”(实体、实际事物)的范围一样大。凡是存在着(有,即存在)的实体,都一定等待着“物”这个名来称谓概括。 类名是一般的普遍概念(类概念,属或种概念)。类名可以根据其外延大小,构成一定序列,如“兽” “马”“白马”等。就“马”而言,凡具有如此这般性质的实体(“若实也者”),都一定用这名称谓概括。 私名是外延最小的单独概念,反映特定的个体,又叫专有名词(专名)。如“臧”作为一个人名。达名、类名和私名,对应于一般、特殊、个别三类实体。《墨经》以这种分类层次为基础,制定囊括各门科学的范畴体系。《墨经》从外延上,把概念划分为达、类、私,即范畴、普遍和单独概念三种,准确精到,与西方逻辑论述一致。见表2: 表2 概念分类 概念分类 达名 类名 私名 定义 有实必待之名命 若实者必以是名命 是名止于是实 译文 凡存在实体都用以概括 凡此性质实体都用以概括 一名指一实 解释 最高类概念 一般类概念 单独概念 对应范畴 一般 特殊 个别 实例 物 马 臧 ? 归谬法运用:不知类和悖概念 墨子运用归谬法的第二种形式,是指出辩论对方“不知类”。《公输》载鲁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见鲁班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想请您帮我把他杀掉。”鲁班说:“吾义固不杀人。”即我讲仁义,从来不杀人。墨子说:“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讲仁义不杀少,更应不杀众。“杀少”和“杀众”同属“不仁义” 一类。“义不杀少而杀众”,违反同一律和矛盾律,“不知类”即荒谬悖理。 墨子运用归谬法的第三种形式,是指出辩论对方“悖”。“悖”是元语言的语义概念, 意即自相矛盾、荒谬和悖理。《耕柱》载墨子说:“世俗之君子,贫而谓之富则怒,无义而谓之有义则喜。岂不悖哉!”即贫穷说“富有”就愤怒,无义说“有义”却喜欢,这是自相矛盾、荒谬悖理。 《贵义》载墨子说:“世之君子,使之为一犬一彘之宰,不能则辞之;使为一国之相,不能而为之。岂不悖哉!”即屠宰猪狗不会就推辞;做宰相不会却不推辞。这是自相矛盾、荒谬悖理。“不知类”和“悖”是墨子对归谬法的元逻辑概括,《公输》《耕柱》和《贵义》载墨子的辩论说辞,是应用归谬法的对象逻辑素材。 ? 孝的范畴 《经上》说:“孝,利亲也。”《经说上》说:“孝。以利亲为分,而能能利亲,不必得。”即孝是做对父母有利的事情。以做对父母有利的事情为自己的职分,而才能又能做到对父母有利的事情,但不一定能得到父母的喜欢。 “孝”:孝顺、孝敬。《尚贤中》说:“慈孝父母。”《兼爱下》说:“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为人子必孝。”《非命中》说:“举孝子而劝之事亲。”《非儒下》说:“事亲得孝。” ? 近以修身 《非儒下》说:“夫一道术学业仁义者,皆大以治人, 小以任官,远施周遍,近以修身。”即凡道术学业都统一于仁义,都是大则以治理人民,小则以担任官职,普遍地施加恩惠到远方,近处能修养身心。 把修身看作培育道德品质的起点,语义近儒,儒墨交融。《修身》的题名用词、篇章立意,都酷似儒家。修身的关键,是反躬自问、反省自身,是按照规范自我警戒、改过迁善,做到身体力行,追求美善。墨学立意陶冶道德情操,培养优良德行,采用了儒家修养论惯用语。墨家的修身论,与孔孟荀学说,互渗互鉴,互相吸取,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伦理主流精神。 ? 墨家军事思想 墨者有系统的军事学说,也叫兵学、战争学,它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不同于以大国进攻战为研究对象的军事学说,例如《孙子兵法》。墨家在战国的特殊历史时期,是一个学术性兼政治军事性的集团,带有明显的军事特征,是墨者的特点。《公输》载,墨翟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持墨翟“守御之器”,在宋城上从事止楚攻宋的伟大事业。此事遍载史籍,可歌可泣,可书可颂。 墨子非攻救守,司马迁评论墨子“善守御”。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右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 班固自注:“省《墨子》,重。”班固把《墨子》军事篇归入“兵技巧”类。 ? 器械制造 墨家熟悉木、车、制陶、皮革、冶金、建筑等百工技艺,把这些技艺应用于军事,设计、制造了各种方便作战、有更大杀伤力的军事器械,如连弩车、转射机、窑灶鼓橐等。《公输》记载,墨子豪情万丈,理直气壮地对楚王说:“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御之器,在宋城上, 而待楚寇矣。” 《备高临》记载,墨家设计制造重兵器连弩车。发射机关“连弩机郭用铜”,“一石三十斤”。《汉书·律历志上》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用以产生弹力的弓弦,“以弦钩弦,至于大弦”。引张弓弦,非单靠手足力量,而是“引弦辘轳收”,用力士十人操作。“矢长十尺”。“如弋射,以辘轳卷收”。用矢无数,“出入六十枚”。 墨者为积极防御当时强大国家侵凌弱小国家的不义战争,利用其技术优势,特意设计、制造有强大杀伤力的重兵器。转射机(简称“射机、掷车、技机、奇器”等), 是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抛掷机械,是古代防御战的重兵器,为古炮原型,用以抛掷石弹、利剑、炭火筒、蒺藜球等杀伤物。窑灶鼓橐,是利用风力传播烟雾熏敌的守城战具,是采矿、冶金、制陶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 ? 积极防御 在战略上,墨家在刀兵四起、“大攻小,强执弱”的形势下,选择“守小国”,确定战略防御的方针。这种战略防御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守小国”不限于守自己家乡,无论什么地方出现大国、强国攻伐掠夺小国、弱国的情况,墨者都全力制止。 ? 与鲁班角力 《公输》记载,前440年一天,墨子听到鲁班帮助楚国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便从齐鲁国出发,日夜兼程,行十天十夜,到楚国都郢,找到鲁班。 鲁班问:“先生有何见教?”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我,请你杀他。”鲁班不高兴。墨子说:“我送你十两金子。”鲁班说:“我讲仁义,从来不杀人!”墨子起身再拜说:“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鲁班被说服,并答应带墨子见楚王。 墨子对楚王说:“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 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说:“必为有窃疾矣!”墨子说:“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三种比喻)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楚王说:“讲得好!尽管如此,鲁班已为我准备了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于是把鲁班叫来一起辩论。墨子解下腰带当城墙,以木片当守城器械,与鲁班进行攻守模拟战。鲁班九次改变攻城器械和战法,九次被墨子打败。鲁班攻城器械用尽,墨子守城器械尚未用完。 鲁班对墨子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说:“吾知子之所以距我者,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墨子说:“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御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说: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试读2 尚贤 一、何谓尚贤 尚贤即崇尚贤人、任人唯贤,是墨子十大论题之一。提倡超越宗法血缘、等级贵贱,以后天学习所得才能为唯一用人标准。“尚贤”一词,出现33次。《鲁问》说:“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论述尚贤使能,强调崇尚贤人、使用能人。“尚贤而使能”短语常用,提出最具激进革命性的人才学观点,有积极的现实启示意义。 《尚贤上》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尚贤中》说:“古者圣王甚尊尚贤。”《尚贤下》说:“此尚贤者也,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同矣。”“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为政急务是“众贤”,搜求大量好人才, 管理各级的政务。 反对儒家“亲亲有杀(差等),尊贤有等”的血缘等差论。提出革命性的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任人唯亲,是宗法制社会的普遍现象。墨子提出,打破宗法制任人唯亲的原则,不分血缘亲疏,等级贵贱,任人唯贤。“尚贤”,即任人唯贤。“不党父兄,不偏富贵”,是否定血缘宗法制的用人原则,反对贵族垄断政治特权。 孔子主张“亲亲有杀(等差),尊贤有等”,虽也说“举贤才”,但不像墨子“尚贤”有颠覆性、革命性,主张彻底同世卿世禄制的用人原则决裂,主张从“农与工肆之人”中选贤举能,为农工商人争取参政权。墨子主张让国家权力职位有流动性和竞争性,给农工商人凭自身德能参与政治的平等机会。 “为政之本是尚贤”,墨子说了9次。《尚贤上》说: “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中》说:“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今王公大人中实将欲治其国家, 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且以尚贤为政之本者,亦岂独子墨子之言哉!此圣王之道。”“今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将欲使意得乎天下,名成乎后世,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此圣人之厚行也。”《尚贤下》说:“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刑法之治也,然而不识贤为政其国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 二、智者治国 墨子主张智者治国,认为智者用智慧方法治国,国家就能治理好;愚者为政则乱。他主张任用“可学而能者”, 即通过后天学习,获得才能和德行修养的人。《尚贤上》说:“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贤人道德高尚,能说会道,知识广博。贤人有多方面才能, 有善良德行,德才兼备。 “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仰仗先天因素,不依靠“可学而能”的智慧掌权,贻害无穷。墨子严厉质问:“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智哉?若不智,使其治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 “夫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岂必智且有慧哉? 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王公大人骨肉亲,凭什么一定有智慧?让这些“不智慧者”治国家,就像“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即让哑巴偏当外交官、聋子偏当乐队指挥,国家势必混乱。 《尚贤中》说:“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担任各级管理职务的贤人,必须有高尚道德修养,勤学各种业务知识,懂治国方法,各司其职,各胜其任。 《尚贤上》说,“贤良之士”,“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亲士》说:“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贤人常因其优长,而被诋毁。所以贤才应倍加爱护。 三、为贤之道 墨子主张为民利,为贤之道安民生。《尚贤下》说: “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辞过》《非乐》记载,墨子谴责统治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导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非儒下》说:“贫且乱政之本。”《辞过》说:“民富国治。”人民贫富,是决定国家治乱的原因。 四、官无常贵 墨子反对儒学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思想,极力提倡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和“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反映小生产者要求改变自身政治地位,参与国家治理的愿望。墨子说“官无常贵”:当官并非永高贵。《尚贤上》说:“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网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惕;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命题,表达墨子的民本意识, 体现墨子“劳动者圣人”的社会属性,代表“农与工肆” 即劳动者发声。俗认“官常贵,民终贱”,墨子反其道而行,提出反命题“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用一双否定词,否定“官常贵,民终贱”的常规旧俗。 墨子首次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革命性命题,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的人事组织原则,贯彻深刻的民本人本意识,包含合理性和真理性,是进步的用人主张,超越阶级等级差别,是超越时代的激进革命性人才观,影响深远。 《荀子·成相》说:“请成相,道圣王,尧舜尚贤身辞让。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尧让贤,以为民,泛利兼爱德施均。”把墨子举贤论,改写为韵文,编成快板书,用说唱形式流传。 明儒焦竑等在《墨子品汇释评》评墨子举贤论说,尚贤则治,不尚贤则乱。此等议论,即吾儒不能易也。清儒曹耀湘《墨子笺》说,墨子生于春秋之末,诸侯大夫皆以世禄而执政。贤人在下位,贫贱而疏远者,没有发挥作用的机会,而他历述帝王举贤,成为后世效法榜样。 墨家学说,多与儒家有别,但尚贤之说,则是儒墨所同。举贤尚贤,儒墨思想对立互渗,是共同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因素。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命题, 对现实有启发,可借鉴。 一书在手,全面了解墨学思想的方方面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 全书内容丰富,讲解明白易懂,是一本帮助读者轻松了解墨学思想各个方面的入门书。 ? 书中配有大量图表,对所涉及的光学、力学和社会科学等知识,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 对普通读者较难理解的墨学逻辑,做了浅显清楚的介绍,方便掌握。丛书以弘扬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作者是孙中原教授,包含15本论说传统思想精髓的图书。文字浅显生动,内容明白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