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易中天中华史

安史之乱/易中天中华史
作者: 易中天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安史之乱/易中天中华史
ISBN: 9787533945534

作者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总序、1-12卷)。

内容简介

大阅兵 唐玄宗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是阅兵。 阅兵式庄严而隆重。二十万受阅部队在骊山脚下 沿着河流摆开阵势,旌旗相连长达五十多里。他们的 金戈和铁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们的军容威武雄壮 。二十九岁的皇帝甚至身着戎装擂起战鼓,亲自指挥 了军队的进退出入。 三军将士山呼万岁。 随后,玄宗发布了嘉奖令。陛下不无忧虑地指出 ,帝国的状况不容乐观,就像快要坠落的珠串。因此 他希望,全体官兵能够同心同德,令行禁止,以忠贞 不渝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实力,誓死捍卫大唐的江山 社稷。 很难说这些话是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玄宗正 式接管政权之时,大唐立国已近百年。这对于经历了 四个世纪分裂动荡的中华大地堪称幸运,何况太宗执 政的二十三年还号称贞观之治,他本人也成为各族人 民的天可汗。 之后半个世纪的高宗和武后时代,帝国仍然兴旺 发达歌舞升平。尽管武则天称帝前后也曾乌云蔽日, 但那黑暗是李唐皇室和部分官员的,不是人民群众的 ,甚至不是庶族地主阶级的。相反,由于武则天清除 了关陇勋贵的势力,也由于她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贫 寒之士反倒有了出头之目。唯其如此,帝国的大厦才 不会因为她的血洗和屠戮而坍塌。 实际上武则天是大唐王朝的掘墓人,更是它的守 陵人甚至建设者。正如诸位在《女皇武则天》中读到 的,唐太宗在维护既得利益的长孙无忌等人撺掇下, 选择了能力最弱的李治为接班人。在他看来,这样就 能避免因祸起萧墙而导致帝国分裂,自己的政治路线 和一世英名也能得以保全。 可惜英明的太宗皇帝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 ,没有能力掘墓的人往往也守不住陵。他当然也想不 到,李治不但将帝国拱手相让,而且还是让给了一个 女人。 这才真是天大的玩笑。 幸运的是,这个女人偏偏具有治国的能力。在她 与高宗共同执政和独立执政的四十多年间,武则天保 证了帝国长期和持久的统一,并让它充满活力。就连 改朝换代,较之以前的宋、齐、梁、陈、北周和隋, 也是代价最小的。 更何况,她还把帝国交还给了李唐。 可惜,由于历史不能假设,我们无法设想没有武 后的高宗政权是什么样,更无法设想李弘或李贤的王 朝。因为没有武则天就没有李弘和李贤,哪怕李贤是 私生子。但似乎可以肯定,她至少没有把国家弄得更 糟,尽管鼓励告密、制造冤案和滥杀无辜对世道人心 无疑有着破坏作用。 那么,玄宗皇帝的危机感从何而来? 短暂而混乱的中宗和睿宗时期。 这是一段空洞无物和令人沮丧的岁月。当一群官 员成功地将女皇武则天赶下台后,才突然发现她留下 的空白根本就没有人能够填补,自己反倒在她的有生 之年被夺权,后来又被彻底消灭。女皇交出的政权, 则落入一伙既无德又无能的人手中,包括武则天的侄 子武三思、唐中宗的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以及女 皇政敌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 如此奇怪的联盟,当然只会胡作非为。这就给了 唐玄宗李隆基创造历史的机会,而他原本是与皇位无 缘的。因为他的父亲李旦是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中 宗李显的弟弟,他自己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实在与 九五之尊远隔重洋。这位王子后来能够成为大唐第六 任皇帝,还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仅仅因为历史选择了 他,他选择了政变。 当然,也要拜韦皇后的愚蠢所赐。 韦皇后的愚蠢在于太想当女皇帝,她的女儿安乐 公主也太想当皇太女。她们甚至等不到中宗寿终正寝 ,就提前把他送进了鬼门关。此案虽然扑朔迷离,韦 皇后一伙不得人心则大约是实,因此毫无悬念地便被 李隆基就地正法。 当时,李隆基才二十六岁,还很不起眼。P3-6

安史之乱后,只能梦回盛世大唐。华清池没了杨贵妃的身影,唐明皇也不再指挥《霓裳羽衣曲》,摇晃的帝国勉强支撑,宦官专权、朝臣内讧、胡人添堵、藩镇割据。私盐贩子出身的黄巢,又用农民大起义踹了唐王朝一脚。公元907年,二百八十九岁的帝国终究咽了气。安史之乱为何会发生?平叛的过程为何如此漫长?为什么强大的唐帝国会从此由盛转衰?解答这些疑问,体会那段历史,请阅读《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六卷:安史之乱》。

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至于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