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 苏文兰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70.40
折扣购买: 汉语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ISBN: 978703070782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 论
  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已走过近40年的发展历程,既有对学科知识的持续积累和对汉语国际教育理论的不断探索,又有对政策的调整改进和对实践的创新深化,为汉语国际教育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特别是举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积累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经验和可供借鉴的改革举措,需要我们进行深度总结和提炼。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不仅涉及实践层面的问题,还涉及理论层面的问题。尤其是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家发展战略,必须从宏观上加以研究,准确进行学科定位并明确其发展方向。
  伴随汉语国际教育的持续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的实践研究走向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题的理论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要顺应全球化发展大趋势,努力突破地域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束缚,推进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国际中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和文化理解能力,培养有文化包容心和文化互动能力的世界公民。国际中文教育是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且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命名及定位提供了新思路。 国际中文教育具有相对清晰、明确的学科内涵与外延,应按照此思路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与专业建设,为新一轮学科目录调整提供决策依据,这也是本书研究的缘起。
  第一节 研 究 综 述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在全球的迅速推广和传播,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相互促进,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教育体制、发展战略目标、教师水平、课程设计、教材、管理体制等。 回顾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历程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探讨汉语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从而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研究。
  一、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项事业,学界对此开展了广泛讨论。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属性和定位,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观点,并对学科培养目标与对象、学科专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关于汉语国际教育本质属性的主要观点
  从“对外汉语”发展到“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研究也越发受到重视,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本质问题,即汉语国际教育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项事业。作为一门学科,汉语国际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而作为一项事业,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尤为迅速。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交往日益密切,汉语国际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国际交流、文化传承等重要任务。部分学者认为,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汉语国际教育属于一项“国家与民族的事业”,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不仅培养具有语言技能的人才,而且是中华文化传播、经济繁荣发展、国际密切交流的重要着力点。还有学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繁荣的重要事业。
  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属性进行了讨论,无论是作为“学科”还是“事业”,汉语国际教育都应站在新的历史阶段、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担负起时代任务,从而使自身获得长远发展。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际发展环境的快速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密切、“一带一路”倡议和有关政策的落地实施,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问题引发了学界更多的关注。汉语国际教育目标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逐渐深化,从最初注重语言能力的获得到如今逐渐认识到还有传播中华文化、培养交叉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实现经济繁荣增长等多种目标,学者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本质目标看法各异。有的学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本质目标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而“一带一路”倡议为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带来新机遇与挑战。 汉语国际教育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中华文化输出才是对外汉语教育的根本目的。 还有学者认为,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具有世界眼光,汉语国际教育应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为国际交流建造通向中国的友谊之桥。 概括而言,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包括汉语能力获得、交际能力建构、经济利益实现、中华文化传播、中外社会互动等五个层面,其中最高目标应该是“中外社会互动”。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还有其他观点,如个人能力的实现、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国际交往交流等,目前尚无定论。无论是个人能力提升还是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抑或是国际交往交流等方面,都体现出汉语国际教育已经处在新的历史背景、到达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化对汉语国际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应构建起多样化的目标体系。
  (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归属的探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12年正式设置至今,仍有困惑与不明之处,从学科层面来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存在着学科归属不确定、定位不明晰、体系不完整等问题。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与硕士人才培养的学科归属仍不一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归属于文学类,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归属于教育学类。有学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文学门类,主要源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由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文学类专业合并而成的,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都延续了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也有学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应归属于教育学类,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承担着汉语教学的任务,与教育学的关系更为密切。
  二、关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有关问题的研究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对汉语国际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也对汉语国际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线汉语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创新,汉语国际教育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如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创新汉语国际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根据现有相关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日趋多样化,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深化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概括而言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扎实专业基础的多语种复合应用型人才。 第二,新时代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从多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把培养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多视角、多方位、多途径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培养面向网络时代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水平跨学科人才。“没有掌握这些的人,解决上述问题就一定是句空话。比如网络汉语教学早就开始了,但是我们的主流教学机构对此贡献不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网络技术人才。中小学汉语教学问题早已出现,但是我们的主流研究机构对此缺少作为,除了缺少实践之外,最根本的是缺少这方面的人才。” 汉语国际教育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校正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提高专业人才的文化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素养,增强他们的现代科技应用能力,把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汉语国际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具有多学科特点,专业课程主要有汉语类、教育类、文化类以及实习实训类等。但目前汉语国际教育课程建设仍处于探索和不断改进的发展阶段,现行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还不够匹配,课程体系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专业课程只是汉语类课程和英语类课程的简单相加 ,缺乏系统性设计和有针对性的融通;课程设置偏重学科导向,缺乏问题导向和实践性要求,语言文学类课程占比较大,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课程需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优化设置,注重各类课程之间的平衡与互补,加大对中华文化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的开发力度,突出课程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方面的改革,不同学者持不同意见,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内在逻辑,考察研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据此调整课程结构和比例,使核心基础课、选修课与实践技能课能有效结合,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有效,从而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增加跨文化类课程。通过开设跨文化类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其综合素养,此外,需整合各类课程的跨文化要素,在具体场景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重视实践类课程。多开设国际交往经典案例分析、外事问题应急处理案例分析、国际交往与传播、言语交际学等案例学习和教育实践类课程 ;以实践性为导向,构建由核心课程、辅助课程和实践课程等3大模块组成、贯穿本科4年的中华才艺课程体系 ;调整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体现实践、应用的课程体系 ;遵循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内在逻辑,调整课程结构和比例。汉语国际教育的课程开设应注重各类课程之间的平衡与互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培养以传播中华文化与文化交流为己任、极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质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三)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改革,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建议。“长期以来,汉语二语教学对汉字、文学、文化和汉语的特殊关系关注不够,未能依照汉语自身特征进行汉语教学,更多是套用西方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的理论方法,因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高校应针对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追求教学的个性化、本土化、特色化,采取国内国外定向培养、联合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解决专业与就业需求不匹配等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