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的青少年时代(邓小平)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改名 在四川省东北部有个广安县。在广安县城北二十里的地方,有一个牌 坊村,属于协兴乡。村中有一处土木结构的普通三合院,灰瓦土墙泥地。 坐落在竹林之中。这个院子的主人叫邓文明。当地人都把这个院子叫做“ 邓家老院子”。 邓文明曾当过广安县团练局长和协兴乡的乡长。 他一度热心社会活动和公共事务,没花多大精力来经营家业。家里只 有二十多亩地,不缺钱花,可也不太富裕。 邓文明的妻子淡氏,贤惠而勤劳。 1904年8月22日,“邓家老院子”里喜气洋洋。邓文明提着一个竹篮, 面带笑容,给各家送红蛋。 乡亲们问他:“邓文明,生了个啥娃?” 邓文明一边发着红蛋,一边笑呵呵地回答着:“生个男娃,又一个壮 丁哩!” 按邓家的辈分排,这个新生儿为“先”字辈,邓文明给儿子取名为“ 邓先圣”。小先圣五岁时该读私塾了。 一天,邓文明带着小先圣来到了私塾。 私塾先生见到邓文明领着儿子来了,急忙迎了出来。 邓文明客气地说:“先生,我这娃儿送到你这里来读书,请您多加管 教。” 先生连声说:“要得,要得。” 先生把邓先圣领了过去,上下打量着他。白白的圆脸上,长着一个圆 鼻头,文文静静地站在先生面前。挺招人喜欢的一个娃儿。 先生问:“娃儿叫什么名字?” 邓文明急忙对儿子说:“快告诉先生,你叫什么名字。” 邓先圣一字一顿地说:“我叫邓——先——圣。” “邓先圣,邓先圣……”先生一遍一遍地沉吟着。 先生突然睁大了眼睛,对邓文明说:“不好,这个名字不好!” 邓文明不解地问道:“有啥子不好呀?” 先生不紧不慢地对邓文明说:“你想,孔老夫子才是‘圣人’,他一 个小娃儿也叫‘先圣’,太不恭敬了,要改,要改!” 邓文明思索了一会儿,觉得有道理,便问道:“先生,你看改一个什 么名字好呢?” 先生到底是博学之人,稍微想了一想,就说: “我看,就叫‘邓希贤’吧,希望他将来能成为贤良之人。” 邓文明望了望儿子,连声说: “这名字取得好,好!” 邓希贤这个名字,用了将近二十个年头。1927年,在武汉为了党的秘 密工作的要求,才改为邓小平。 热爱劳动 “希贤是个爱劳动的好娃儿。”牌坊村的乡亲都这么说。 夏天,是最热的季节,也是村里最忙的季节。 乡亲们一边要到稻田地里拔草、犁地:一边还要割草喂猪、放牛,家 家都忙得不可开交。 邓希贤看到叔叔伯伯们忙里忙外,整天不得闲,就经常去同他们一起 忙活。有时到田里帮着放牛:有时去把大人们割下来的草抱回来,扔到猪 圈里喂猪。村里王爷爷说他是“一个闲不住的小忙娃”。 小希贤除了在外面帮助乡亲们干活之外,放学回到家里,还经常帮助 母亲做些家务活。扫扫地呀,照看弟弟、妹妹啦。成为母亲得力的“小助 手”。 到了养蚕季节,家里的正堂屋和东西两间厢房的地面上、箱柜上,都 摆满了蚕箕,家里就成了蚕的世界。这时候母亲最辛苦。白天,她要洗衣 、做饭、缝缝补补,干家务活;晚上,她要侍弄蚕子,照看蚕宝宝。常常 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小希贤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却非常懂事,像个小大人。看到母亲天天 这样劳累,很是心疼。 放学以后,他从不在外面玩耍,直接回家,帮助干活。不是背竹篓出 去摘桑叶,就是帮助添桑叶,喂小蚕,里里外外,总是忙个不停。 捉小蚕是个细致活,也是邓希贤的拿手活。只见那小手在蚕箕里东一 下,西一下,捉来捉去,一点儿也不比大人少捉。 家里的蚕很多。常常一家人要捉到深夜。母亲心疼他年纪小,还要上 学,捉一会儿,就催促他:“娃儿,别捉了,快去睡觉。” 小希贤总是执拗地说:“我不嘛,我要捉完了和妈妈一起睡。” 到第二天早上,母亲看着小希贤,背着书包,边走边用手揉着睡眼上 学去,心疼极了。 ……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