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爱情:专家伴读版
作者简介
【英】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家,被誉为“世纪的智者”。1950年,罗素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一生经历过四段婚姻,对婚姻有着深刻的思考。在书中,他用通俗生动的文字、科学严谨的分析、发人深醒的哲思,探讨了性道德的起源、爱情的规律、婚姻的本质等话题。他主张让年轻人获得正确的性教育和婚姻观,从而收获幸福婚姻。 罗素的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罗素论幸福》《数学原理》等。 译者简介: 左安浦,自由译者、书评人,译著有《罗素论幸福》等。 导读专家简介: 杜素娟,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教授,连续十多年获评华东政法大学“我心目中的zui佳教师”称号。
内容简介
《婚姻与爱情:专家伴读版》导读(节选) 穿越迷雾:关于婚姻的假象与真相 人类zui勇敢的行为,也许并不是走上战场,而是走进婚姻。 婚姻其实是人类各种关系中zui难维持的一种,因为它通常需要两个成年人终生同居,这不是一件容易达成的事情。然而,社会对这种关系的稳定性,却往往有着zui高的要求,以道德、法律、宗教、习俗等无形的方式,对这种关系进行加固,甚至捆绑。这种捆绑的确可以提升婚姻的牢固度,但也常常变成个人的梦魇。 在荷马史诗下部《奥德赛》中,珀涅罗珀的丈夫奥德修斯离家二十年,音信全无。尽管珀涅罗珀已经记不起丈夫的容貌,并且在这二十年里有不少机会可以发展一段新的感情,但她矢志不渝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因此,珀涅罗珀被视为女性美德的典范。可是这种做法,对于女性的自我权利而言,真的是美德吗? 在毛姆写于1919年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和自己的妻子在婚姻里逐渐变成了“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在两个孩子分别长到十七岁和十三岁时,他终于决定离开这个家,为自己争取一个属于自己的后半生。可是直到今天,思特里克兰德的行为依然饱受骂名。面对婚姻中不再相爱的两个人,是让他们分开更道德,还是让他们捆绑终生更道德呢? 这些问题即便放在今天,似乎也很难期待一个人人都认同的答案。而现实生活中,无数人受到各种俗事的羁绊,徘徊在幸福的边缘,被爱情与婚姻中的种种问题困扰和折磨: 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 婚姻里可以无爱或无性吗? 如何才能让婚姻变得幸福? …… 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数不胜数,相关著述也层出不穷。然而,真正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影响一代又一代男男女女的婚恋观的作品却不多,这本《婚姻与爱情》毫无疑问就是其中之一。 《婚姻与爱情》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在书中,罗素为我们讲了一个zui基本的道理:我们所沿袭和承载的有关爱情、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的道德规范、社会风俗等各类观念,都具有相对性。 所谓相对性,是指这些观念的产生既不是神意,也不是真理,它们都有具体的成因:或是特定时代经济状况造成的结果,或是特定时代政治原因的反映,甚至还携带着既得利益群体的意志。这些本身带有局限性和特定性的道德规范和社会风俗,却被不合时宜地传递到已然改变的新时代,被不公平地施加于所有人的头脑之中。然而,被具有相对性的道德规范和风俗观念所控制的人们,却以为那就是神意,就是颠扑不破、不容置疑的真理。 这几乎成了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必须经历的精神禁锢。时代要发展,人们要获得精神的自由,实现自我的拯救,就必须穿越这重重迷雾。 《婚姻与爱情》的初版时间是1929年,距今已经近百年。但在我看来,它依然可以穿越百年岁月的隧道,解答我们今天的困惑。因为它具备一种强大的思辨力量,一种可以帮助我们穿越遮挡在我们眼前的那些迷雾的力量。 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仍需要读《婚姻与爱情》的意义所在。 结过四次婚的诺奖得主,讲透了婚姻的全部真相! 罗素:我因为《婚姻与爱情》获得了诺贝尔奖。 王小波偶像罗素代表作,畅销近百年的婚恋指导书,千万读者心中的“婚恋圣经”“领结婚证时的最佳礼物”。 强烈建议读完本书再恋爱结婚!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半熟恋人》第三季节目嘉宾杜素娟万字导读+11篇伴读,梳理脉络,提炼精华,引导思考 翻开本书,将婚姻与爱情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坑一一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