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塔/慧炬文库

中华佛塔/慧炬文库
作者: 释惠如|主编:夏金华//何锡蓉
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7.02
折扣购买: 中华佛塔/慧炬文库
ISBN: 978780745977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距离永定门外约两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西黄寺。寺内有一塔院,院 里有一座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金刚宝座式的佛塔。据说是一座衣 冠冢,乃为纪念西藏的六世班禅所建造的。 塔院内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塔矗立在一个高达三米的石座上,主塔 为喇嘛塔样式,高约十五米。塔基呈八角形,有上、下两层,下层刻有海 水波澜形状,鱼、虾、鳖、螃蟹等生物优游其间;上层则刻凤凰、卷草及 卍字纹图案。塔基上面是八角形的须弥座。座上有许多蝙蝠、狮子、凤凰 、云纹、莲瓣、卷草等动植物雕刻。在须弥座的束腰部位分刻有释迦牟尼 从出生直至涅粜的“八相成道”的浮雕。浮雕不大,但画面上的人物突出 ,形象生动,作为背景的树木、山石、屋宇也刻画得细致入微。在束腰的 转角处,还雕刻有八尊金刚力士。其中七尊力士为裸体,肌肉强健,显示 力负干钧之态。西侧一角的力士,则脚穿靴子,头戴虎皮帽,又是一副俗 人的模样,非常有趣。 在须弥座的上方,又加一八角形的折角须弥座,上面分别刻有八尊坐 佛像。覆钵形的塔身,就设在须弥座上方。塔身正面是一佛龛,内供奉三 世佛坐像。佛龛旁边,是围绕塔身的八尊菩萨相。这些佛菩萨像宽肩瘦腰 ,面容清秀,明显属于清朝强盛时期藏传佛教佛像的造型。 在覆钵塔身之上的是塔刹。它安置在一小莲花须弥座上,刹身有“十 三天”相轮,相轮上安置鎏金的莲花宝瓶刹顶,两边还装饰着鎏金的垂耳 。这种塔顶装饰在我国古代佛塔中是比较少见的,很有价值。 除了主塔之外,其四隅还分别建有四座基本对称的小塔。但它们属于 八角形的经幢式样,与主塔明显不同,有意思的是,它们又吸取砖木结构 外檐式的模样,塔高八米左右,塔身上刻有佛教经文、菩萨像,以及莲花 瓣等装饰图案。 此外,在主塔及四小塔的南、北两侧还建造了石质牌坊。牌坊上绘刻 凤凰、天龙、八宝等装饰花纹。在主塔前的两边,还雕刻两尊可能是作为 避邪的石兽,张嘴吐舌,作怒吼之状,背上有双翅,身后还拖着一条长长 的尾巴。 妙应寺白塔 坐落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的东首。此塔初建于辽代,在元朝至元八 年(1271年)又重新建造。原为元大都圣寿万安寺中的佛塔,因塔身通体皆 白,故俗称白塔。该寺建制宏伟壮丽,寺内佛像、门窗皆用黄金装饰。至 正二十八年(1368年)寺毁于火,而白塔得以保存。明代重修殿宇,改称为 妙应寺。史载,白塔由当时来自尼泊尔的工匠阿尼哥参与设计与建造。它 是我国现存建造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覆钵式塔。 白塔高约五十余米,外观由基台、塔身、相轮、伞盖、宝瓶等组成。 基台有三层,呈“亚”字形状,下层为基座,中、上两层为方形折角须弥 座,转角处设有轮廓分明的角柱。在须弥座的基台上,是采用砖雕的莲花 瓣,外层涂有白灰,形成气势雄浑的大型莲花基座,以承托巨大的覆钵式 塔身,而环带形金刚圈的设置,使塔从方形基座自然过渡到圆形塔身,显 得自然而顺畅。 塔身,也称为塔肚,由砖砌成,外形下大上小,凸显稳健粗壮之态。 塔身之上为十三层相轮,称为“十三天”,象征佛教所说的十三重天 界。塔顶以伞盖和宝瓶结束,伞盖,也称为宝盖或华盖。其四周点缀着流 苏、风铎。由七条铁箍围绕,顶端承托直径近十米、上面覆盖着四十块呈 放射状的铜板瓦宝盖,四周悬挂十八对铜质流苏风铃。宝盖的顶端是铜质 的小塔,约有五米高,重达四吨,远望亭亭如盖,煞是好看。 1978年,妙应寺白塔及四座殿堂进行全面整修时,在塔顶发现清乾隆 时期的一批珍贵佛教文物。其中有:乾隆手书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文《尊胜陀罗尼咒》,镶嵌有四十粒红宝石的赤金舍利长寿佛,用珍珠 、珊瑚珠、宝石等物装饰的一套玉佛宝冠和缀花袈裟,还有黄檀木雕刻的 连龛观音像,龛内宝盒中藏有舍利子。最为珍贵的当数清代龙藏新版的《 大藏经》,全部七百二十四函,完整无缺。现在,这些文物中的大部分陈 列在妙应寺内的文物馆中。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