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148.00
折扣价: 87.40
折扣购买: 生生之水
ISBN: 9787559870162
杨上青,曾任时尚、汽车、人文领域杂志编辑及主编;自2010年起,十数次赴青海玉树三江源地区考察,其间创办《源·三江源生态人文》杂志,近年专注于长江源区自然人文写作。现居北京。
第一部 源头十记 罗伯特·布莱在他的《心的旧货店》中写道:“狂野的标志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爱,对沉默的喜悦,对自然事物的自由表达,面对未知产生的鲜活好奇心……野性如雾和雪那般狂野……” 一、万物众生交响诗 早起拉开酒店的窗帘,窗外,大雪漫天!这雪不知下了多少时候,对面清晰的当江日纠山此刻已了无踪迹。出门时,一只瘸腿的棕黑色母藏獒,正领着三只幼崽围着路旁的垃圾桶觅食,远处传来若隐若现的诵 经声…… 不知什么时候,欧萨的皮卡副驾驶位置坐上了一位新成员,此人一身传统康巴藏族人打扮,白衣红袍,偏袒右肩,长长的发辫盘在头顶,上面缠满丝质的红璎珞,脖子上戴着由玛瑙、天珠、绿松石串成的项链,项链底下挂着嘎乌盒(一般藏族人胸口戴的小佛龛),腰间挂着镶嵌着宝石的康巴藏刀和火镰。文扎老师介绍说这是嘎嘉洛草原远近闻名的格萨 尔说唱艺人——拉布东周。 文扎老师依然开着他那辆专为“源文化考察”置办的丰田越野车,我们“通天河文化考察小团队”和拉布东周六人双车,从治多县城加吉博洛格出发,一路向西,掠过格萨尔王妃珠牡的故乡嘎嘉洛草原,跨过有“十全福地”美誉的聂恰曲流域,奔驰进大雪纷飞的荒原…… 不多时,已然是四顾茫茫皆不见……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道:“当达摩达拉(印度诸神之首,世界之主,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佛教中的黑天,幼时随父母被放逐曾经做过牧人)的牛羊群需要更大的新牧场时,他说过:‘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人了!’” 此刻,我们就是那群最快活的人! 初唱拉伊 前面的皮卡上,对讲机里欧萨和拉布用藏语轮番唱着拉伊,文扎老 师给我同声翻译。欧萨的拉伊缠绵婉转: 绿颜色的布谷鸟啊/你远离自己的家乡/来到远方/你在寻找那棵美丽的树吗/如果找到它/请每年飞回来一次吧/我在远方默默地等你 拉布的拉伊嘹亮多情: 高高的山垭口/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看见/虽然没有向它祈过愿/也许有给它煨桑的缘分/巴彦山脉的白额青马/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看见/虽然没有给它搭过马鞍/也许有骑上它的缘分/镇上的美丽少女/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看见/虽然没有和她说过话/也许有和她相爱的缘分 一般认为,古老的拉伊是藏族聚居区青年男女彼此倾吐爱慕时的诗歌体情歌,如《诗经》中的“风”,拉伊也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内容以即兴抒情为主。文扎老师说,完整的拉伊分为十二个部分,包括祭歌、颂歌、引歌、竞歌、迷歌等,涉及从男女相识到产生感情,再到求婚的全过程。虽然情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流传最广,牧区长大的孩子从小都会唱:“我是十三岁上的学,之前就是听年龄大一些的男孩、女孩唱拉伊,他们唱一首,我就能记住一首,一个夜里人家唱一百首的话,我一百首全部能记住,上了学以后就再不行,记忆力退化了……” 在《格萨尔》史诗《汉地拉伊宗》里,口才绝佳的拉伊大师梅琼和汉地的七位姑娘比赛对唱,如果梅琼赢了,内地的茶就可以进到藏族聚居区,如果输了,就开不了市。双方对唱了差不多一个月,内容犹如智力 竞赛,最后梅琼胜出,这才有了后来通商几百年的茶马古道。 车窗外的雪越下越大,两个小时过去了,四野里没有见到一辆车、一个人、一只活物。我正在心里感慨这雪不知要下到何时何地,刚翻过 一座山,它竟然毫无征兆地停了!白茫茫的天地间,一摊开阔的静水就 这样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我们的右前方——两只野鸭在水面上空啾啾盘旋,一只母鸭领着七八只小鸭排成一列,在清澈见底的水面上凫水,身后留下一道粼粼的水线。大家都兴奋地下了车,轻手轻脚地走上前,文扎老师在我耳边轻声道:“这里是邦巴塘曲卡,这种野鸭学名叫赤麻鸭,它们在藏历四月产卵,整个孵育过程就寄住在旱獭洞里。今天是萨嘎月的十六日,佛成道的第二天。每年的这一天,母鸭都会带着小鸭们从旱獭洞里钻出来,第一次下水。上千年来都是如此……” 我不禁暗叹:佛法慈悲,众生有信!在这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的高寒 雪域,万物众生也许已经与信仰的火种共振交感…… 有龙则灵 到了南卡贡改山口,车停下来,索南尼玛和布多杰从后备厢拿出几沓厚厚的五色纸风马,在海拔4700米的凛冽罡风中,文扎老师带领大家一边撒风马,一边大声喊着“sousousou拉—加—路”,祈请山神保佑我们此行平安。欧萨说这个山上以前有“龙”,很多人都看到过,他大哥小时候放牧就见过……我听着新鲜,怂恿欧萨仔细讲讲。他仰着头认真地回忆:“我大哥那天在山里放牧,先是下了一场大雨,然后山上出现了像雾一样的云,一开始山和云是连着的,后来云往上飘和山分开,中间空的地方就出现了‘龙’,‘龙’的后半身在云和山中间,全是黑的……” 我怀疑欧萨口中的“龙”和我们汉族文化里的“龙”不是一回事,就从手机中找出“龙”的照片跟欧萨确认,他看着图片很肯定地说:“就是这样的,是一样的!”正狐疑间,文扎老师缓缓转过身道:“藏族有句谚语‘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我诧异地接口道:“我们也有句名言,‘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扎老师望着远方,声音在风中有些飘:“藏族传说中的‘龙’是一种海陆空通行无碍的动物,它夏季飞翔在空中,偶入大海掀浪,冬天冬眠在千年冰窟,舔石为生。”我想起《说文解字》中“龙”的条目:“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看来虽然藏汉两地“龙”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但它们的基本特征还是相当一致的…… 弯弯细细的崩曲一直伴随在我们左侧,文扎老师指给我看右后方的山包,说那是查崩山:“崩曲就是从那里发源的,它在前方汇入口前曲,口前曲再汇入通天河……从查崩山开始,往西一直到通天河源头,所有的河流都往西流!”我侧目细看,果然,旁边的崩曲宛如一部交响乐的慢板自东向西悠悠淌过…… 车头转而向南,一座戴着皑皑雪冠的山峰愈来愈近,那就是阿尼客嘉嘎瓦神山。传说阿尼客嘉嘎瓦是冈仁波齐赐予康区的一座神山,是西藏桑旦公松雪山之子,也是嘎嘉洛草原西面的守护神山。据说藏传佛教开宗祖师莲花生大师从龙宫请来的财宝,就伏藏在这座山的东面,后来格萨尔在嘎嘉洛草原赛马称王,王妃珠牡的哥哥、嘎嘉洛氏族的长子丹巴坚赞就从这座神山上掘藏出来自龙宫的宝藏,奉献给了格萨尔王。从此,格萨尔王和他的岭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降妖除魔、开疆扩土、兴文演武、教化四方的辉煌事业。 邦曲河畔的午餐 海拔越来越高,地平线越来越远,山也越来越矮…… 正午时分,到达邦曲河畔。邦曲在这里的水道深而且宽,高原雪亮的阳光下,跳跃的浪花在水流上方追逐着天上的云,对岸柔缓的山坡上,几十头牛羊正悠悠啃着青草,一只全身黝黑、体形硕大的公牦牛在水岸边停停走走,似是若有所思……正当我看得出神时,同伴们已经卸下了锅灶食材,绿毯般的草地上立即摆满了新鲜的酸奶、青稞饼、骨肉相连、没放盐的水煮牛排,还有为我特意准备的蔬菜、水果,以及各种零食。欧萨早已架起了汽炉烧奶茶,此时壶嘴正突突往外冒着热气,几位康巴汉子早已手法娴熟地用随身的藏刀切下一块块牛肉,蘸上酸奶放进口中大快朵 颐了。当一口热奶茶暖融融地入喉后,康巴汉子们脸上都显出美滋滋的神情……欧萨把切好的几小块牛肉放在我的小托盘里,我把肉放在奶茶里泡了一会儿,也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咀嚼起来…… 茶足肉饱后,欧萨躺在草地上又唱起了拉伊,文扎老师静静地对着邦曲的水面出神,索南尼玛和布多杰默默地打扫“战场”,我接过索南尼玛递过来的一个又大又圆的红苹果拿在手里把玩着,拉布站起身走到稍远处,采了一朵粉紫色的矮种牵牛花衔在口中,吹出嘟嘟嘟的调子…… 欧萨指着左前方的不远处,说那是布多杰出生的地方——桑江萨昂玛(雪豹山)。1985年出生的布多杰藏语全名是岭仓·布多杰,“岭”是姓,“仓”是氏,这是个古老的姓氏,格萨尔赛马称王后做了岭国的王,因此“岭”也是国名,大家开玩笑说布多杰是岭国的后裔……“布”是男孩的意思,“多杰”是金刚,有坚固不坏之意。布多杰大学竟然学的是中文,毕业后就一直跟随文扎老师和索南尼玛在治多县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平时除了做翻译,更多时候是随文扎老师和索南尼玛一起在野外考察做项目。用欧萨的话说,布多杰壮得像一头野牦牛。他平时脸上表情很少,也很少说话,更少谈及自己,可一旦他愿意和你交谈,眼神就会特别专注,脸上也会流露出真挚的神情。我问他小时候看到过雪豹没有,他只是茫然地摇了摇头…… 索南达杰的精神遗产 文扎老师面向清阔的邦曲对我说:“邦曲发源于通天河源头最大的草场邦涌湿地(藏语名勒日措加),从这里往南过去一点就是。本地有句谚语:‘勒池、勒玛(今曲麻莱县措池地区)是藏羚羊的王国,曲果阿玛(莫曲源头)是藏野驴的家园,烟瘴挂是雪豹的乐园,邦涌是鸟类的法会地……’所以那里的鸟类很多。2006年,我们UYO(环长江源生态经济促进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合作了一个湿地保护项目,当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要修一座瞭望塔。我们觉得在这么好的一个草场修一座铁塔好像不太符合当地的环境,正好当时索加乡的群众想给2005年圆寂的十九世秋吉活佛修建一座佛塔,所以我们和‘自然联盟’提议把项目本土化,在邦涌湿地中心的勒日康祖山上修一座白色的石质佛塔,塔的顶部可以兼具瞭望塔的功能,‘自然联盟’采纳了我们的意见。当地牧民听说后,自发地从山下背沙石料到山顶,参与建造佛塔,佛塔竣工开光那天,天上下起了八瓣雪花(一般雪花都是六瓣,藏传佛教认为八瓣雪花非常殊胜),而且中间是空的,特别殊胜。我们做项目就是这样,借鉴西方的方式,然后通过自己的文化去体现,到现在项目结束十几年了,佛塔在当地牧民心中形成了崇高的地位,这个佛塔后来由贡萨寺接管,他们每年专门派僧人驻守,僧人们既为信众讲经说法,同时也为湿地保护做义务监护。”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环保领域的先驱英雄杰桑·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牺牲后不久,藏族聚居区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环长江源生态经济促进会”,由扎多(曾任索南达杰秘书、“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创立者)和文扎在索南达杰的家乡治多县组织成立。巧的是索南达杰、文扎和扎多这三人都曾先后做过治多县 《生生之水》为地理与文化双重溯源的非虚构作品,以沿通天河逆流而上至长江源头又顺流而下至通天河口的考察为主线,以晓畅扼要的笔触记述了沿途见闻与思索,图文并茂,较为立体、生动地展现了壮阔山河的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满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