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言实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天理良心
ISBN: 9787517139072
钟天珑,笔名笑崇鐘,土家族,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学会、诗歌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散文学会副会长,黔江区作协主席。已出版诗集《爱河之洲》《无言的爱》,诗文集《梦之光环》,散文集《永远的完美》《沧桑的星辰》,主创了电视文学剧本《黔江妹子》、歌词《毕兹卡的故乡》,主编出版了文艺专著近10部。《黔江妹子》获四川省优秀电视文学剧本二等奖,散文《梦的光环》获四川省“我与电影”征文二等奖,《毕兹卡的故乡》获重庆市广播电视原创歌曲二等奖,散文《水韵》获水利部征文二等奖,文化散文《永远的完美》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诗集《无言的爱》获首届土家族文学奖,文化散文集《沧桑的星辰》获第八届重庆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奖。有作品被翻译成英文。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既是端午节,也是濯河坝的女儿节。 这一天,家家户户给女孩子换上新衣裳,头上插石榴花,手巧的娘还用花红绫线结成樱桃、桑葚、角黍等形状的香囊,佩戴在女儿身上。出嫁的女儿由兄弟们提前接回娘家,定亲的姑娘也羞答答地被未婚夫婿接到婆家添喜庆,濯河坝一下子热闹起来。 花枝招展的姑娘们成群结队来到郊外踏青,尽情地张扬如歌的青春、如诗的年华。孩童们撒欢儿地“打端阳锤”,幼稚小儿哪怕撕破衣裳、脸上挂彩,爹娘也不会教训他们的顽皮,因为女人们都在忙着包粽子,挂艾草与菖蒲,男人们则忙着赛龙船。 濯河坝的阿蓬江排满了预备竞赛的龙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的濯河坝,雨季来得特别早,山花开艳的时候, 坝前的阿蓬江水涨了一次又一次,一刻不停地向西奔流,不知流过了多少岁月, 荡漾了几多繁星。 阿蓬江是黔江的母亲河,发源于湖北利川茅坝镇的青岩山。这座山中有神奇的暗流,从九个泉孔里汩汩而出,故此段河流名曰 阿蓬江是黔江的母亲河,发源于湖北利川茅坝镇的青岩山。这座山中有神奇的暗流,从九个泉孔里汩汩而出,故此段河流名曰“青岩河”,是阿蓬江的主源头。青岩河日夜奔流,一路上吞两沟十七汊,纳二十三条溪流,或疾或缓,或阔或窄,于崇山峻岭间左冲右突、千回百转,进入湖北咸丰县境内时,名叫唐崖河。唐崖河蜿蜒进入黔江境内,人们赋予它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阿蓬江。 “阿蓬”是土家语,意为雄奇、秀美。河流经黔江的县坝、冯家坝之后到达濯河坝,碧绿的蒲花河汇入其中,使江面更显宽阔,江水更加浩荡。江水一路欢歌奔腾,出神龟峡,奔大河口,在酉阳县龚滩镇汇乌江并入长江,全长二百四十九公里,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条自东向西的倒流河之一。 濯河坝位于黔江东南,背靠巍峨雄奇的五佛岭,面朝峰峦叠嶂的杨柳山,坝前码头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水运十分发达。 濯河坝得名于《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为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一块风水宝地。坝上的土木建筑、石板街道历经一千多年的洗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贾、建筑、民俗等特色文化。从清代后期起,这里就成为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往来的客商络绎不绝。 坝上住着以李、龚、汪、余、徐、樊等为首的大姓家族,他们遵循天理良心,以忠孝为本、诚信为魂,世代和睦相处。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当地流传着“李家的面子”“龚家的杆子”“汪家的票子”“余家的铺子”“徐家的刀子” “樊家的锭子”的民谣。 坝上人崇尚文化,敬畏神灵,历代累积建起了万天宫、禹王宫、万寿宫等道观庙宇,有“九宫十八庙”。当地人引以为豪,远近客商常会聚于此做生意,或到“九宫”聚会,或到寺庙烧香拜佛,或到沧浪桥上观看江上往来的船只,或到戏楼去看“半台锣鼓半台戏”的后河戏,或到戏楼前的青石板坝子跟当地人跳土家摆手舞。 一部渝东南古镇五十年变迁的雄奇篇章; 一轴中国西南乡村五光十色的民俗长卷。 50年风雨沧桑,湮没不了那么多动人的故事; 50年悠悠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闪光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