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海阔天空(一位创业企业家全解码)
ISBN: 9787213110603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是个农业化社会,几乎每 个公社都有一个农机厂, 以维修农具为主要任务, 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 续进行。 江南公社也有类似的农 机厂,名称经常变,1969 年,厂名全称叫“镇海县江 南人民公社农机修配厂”, 当地人习惯叫“江南农机厂” 。这个厂名一直沿用了lO 年,直到1978年再次改名 。 江南农机厂的前身,则 是当地供销社的一个棉花 加工厂,说是说“厂”,实际 只是窝身在一个名叫普济 庵的破败尼姑庵里的一个 小作坊。 1966年8月19日,江南 公社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 五七指示”精神,决定在供 销社系统的棉花加工厂的 基础上,创办一家社办企 业,并物色新权大队大队 长夏新昌作为负责人。 夏新昌到岗后,招了6 名员工,在普济庵干了起 来。当时接手的7台轧花车 ,还有公社给的100元流动 资金便是全部家当。 夏新昌带着大家继续进 行棉花加工,没有棉花业 务时,就找其他活干。为 了能生存下去,厂里同时 做起了小五金加工业务。 1967年5月,经公社批 准,普济庵里这个小作坊 终于有了正式名称——“镇 海县江南人民公社棉花农 机厂”,主要有三项业务: 棉花加工;锄头、镰刀等 简单农具打造及维修;螺 丝螺帽小五金加工。业务 并不景气,小厂勉强能够 生存。 跨入1968年,“文化大 革命”的烈火烧到了农村, 造反派四处“造反夺权”,小 小的棉花农机厂也难逃厄 运。造反派说,农民应该 全心全意搞好农业生产, 不要搞不三不四的加工厂 ,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于是夏新昌又被弄回到新 权大队去了。 普济庵场地局促破败, 而且十分偏僻,进出不方 便。1968年初,江南公社 把棉花农机厂搬迁到了衙 前村觉海寺。这样,棉花 农机厂完成了由庵到寺的 跨越,进入了“觉海寺时代” 。衙前村是江南公社所在 地,江南公社在觉海寺山 门西侧的旧地基上建有7间 平屋,作为公社的招待所 ,也关押“文化大革命”中的 批斗对象,当地人称“七间 头”。公社把“七间头”西边 的3问平房给了棉花农机厂 作为厂房,厂里又占用了 清康熙年间建的五都神殿 。 那时棉花农机厂里已经 有了二十几名职工,夏新 昌走后厂子没了牵头人, 成了一盘散沙。5月,公社 派团委副书记胡桂清到厂 里担任副厂长,主持工作 。 胡桂清带领大家干了一 年,工厂略有发展,1969 年,厂名改为“镇海县江南 人民公社农机修配厂”,把“ 棉花”两字摘掉了。但是好 景不长,1969年下半年, 公社革委会派了个造反派 人物来当负责人。这个人 不懂管理,无心抓生产, 整天抓阶级斗争搞运动, 弄得人心惶惶,生产难以 为继。一段时间后,这个 造反派可能觉得这样的小 厂实在翻不起大浪,竞不 辞而别,另谋出路去了。 到了1970年下半年,胡 桂清也因屡屡与公社革委 会意见相左,矛盾加深, 一气之下“辞职”回家去了。 这样,农机修配厂又陷 入了一盘散沙的局面。业 务没人去跑,生产没人来 抓,厂里一连几天甚至十 几天没有活干是常事,工 资都发不出了,一些工人 自行出走,另谋生路,眼 看工厂撑不下去就要垮了 。 剩下来的工人不甘心就 此散伙,死马当作活马医 ,联名向公社上书,发出 了救救工厂的呼声。 公社感觉到了事态严重 。经过再三考虑,决定选 派一位能镇得住局面的年 富力强的能人到农机修配 厂主持工作。这个人最好 有威望、有魄力、有经验 、有见识、懂业务、懂管 理。公社在一些想把事情 干好且熟悉情况的老干部 建议下,终于物色到一个 大家都满意的人。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