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我们的世界

没有我们的世界
作者: [美] 艾伦·韦斯曼 / 王璞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没有我们的世界
ISBN: 9787542677495

作者简介

艾伦·韦斯曼(AlanWeisman),屡获殊荣的新闻记者、作家,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他曾在《哈珀斯》《纽约时报杂志》《大西洋月刊》《发现》、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多家媒体上发表文章,担任过《洛杉矶时报杂志》的特约编辑。

2004-2013年,他在亚利桑那大学担任桂冠学者,并教授新闻学和拉美文学。

代表作品有《加维奥塔斯:一座重新发明世界的村庄》《美墨边境》等。

内容简介

序章

远离了人类的起源地——森林与稀树草原,很少还有人能感知到我们与动物祖先之间的联系。人类早在非洲大陆就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分道扬镳了,而亚马孙地区的萨帕拉人仍视蜘蛛猴为祖先,着实不可思议。即便还未沦落到同类相食,但若我们继续对现状视若无睹,会不会最终面临同样可怕的选择?

30多年前,人类与核毁灭擦肩而过。如果运气够好,我们以后还能躲过各种大灾大难。但今天我们经常忍不住自问:我们是否不自觉地毒害、灼伤了地球和人类自己?我们滥用水源和土地,以致这些资源大大减少;我们蹂躏了数以千计的物种,它们可能永远也无法恢复。权威人士曾经警告说,有一天,我们的世界或许会衰退成一片废墟,只剩乌鸦和老鼠在野草丛中逃窜,互相蚕食。要是真有这样一天,那么,走到哪一步,我们这些自诩智慧卓著的人类也将在劫难逃?

事实是,我们无从得知。最坏的情况有可能成真,但我们固执地拒绝承认,对未来的任何猜测都因此变得含混不清。自古以来练就的求生本能,让我们对灾难的预兆不以为然、视而不见,以免被过度的恐惧所支配。而恰恰是这些本能,也许会危及我们的生存。

如果我们被本能麻痹,坐以待毙,就糟糕了。但若本能磨炼了我们的心智,使我们在日渐明显的噩兆面前愈发坚定,那就是好事。在人类历史上,坚定而固执的求生希望曾不止一次激发出创造性的力量,将人们带离毁灭的边缘。那么,我们不妨来尝试一个创新实验:假设最坏的情况已经发生,人类灭绝已成事实。消灭了人类的不是核灾难,不是小行星撞击,也不是任何足以毁灭几乎所有生物的事故,将世界变得面目全非、一片荒芜,更不是某种可怕的生态恶化,让人类承受痛苦的缓慢凌迟,并在这个过程中拖累别的物种。

而是明天,所有人类都突然消失了。我们不妨想象一下。

这种可能性虽然不大,但也并非不存在。比方说,一种病毒专门感染人类(可能是天然的,也可能是有人恶意制造的),一下子摧毁我们,但留下了其他生物;或者一个厌世的邪恶巫师想出某种办法,专门攻击人类区别于黑猩猩的那3.9%的DNA,或是研究出了给人类精子绝育的绝招;也有可能耶稣或是外星人将我们全体带走,要么送到荣耀的天国,要么送进银河系某处的动物园。

环顾四周,看看你身边的世界:你的家、你的城市,还有周围的土地、脚下的路面和底下的土壤。想象这一切都原封不动,唯独去掉人类。我们消失以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当人类的持续重压突然消失,大自然和其他生物会作何反应?要过多久,气候才能恢复到我们点燃发动机之前的样子?

大自然需要多长时间来收复失地,重建伊甸园,让它闪烁着旧日的光彩,闻起来和过去一样芬芳?那时亚当或者能人(Homohabilis)还没出现。大自然能否彻底抹除我们留下的所有痕迹?如何才能瓦解我们的巨型城市和公共设施,将不计其数的塑料制品和有毒的合成材料消解成无害的基本元素?会不会留下某些过于违背自然的物质,因为根本无法清除?

还有,那些人类最杰出的创造—我们的建筑、艺术,以及各种精神表达的产物呢?它们会永存吗?或者至少留存到太阳膨胀、将地球化为灰烬的那一天?

甚至在那之后,我们是否还能在宇宙间留下某种模糊但恒久的印记,一抹余晖,一声回响,一些群星间的信息,证明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曾经存在过?

要想知道没有我们的世界将如何发展,首先要关注人类出现之前的世界。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化石记录又过于零碎。但是,即便我们拥有完整的记录,未来也不能完全反映过去。有些物种毁灭得如此彻底,它们,或者说它们的DNA已经永远不会重现了。因为人类的某些行径不可挽回,即便在我们消失之后,这颗星球也不会回到人类出现之前的样子。

不过,或许也不会相差太远。大自然曾经遭受过更严重的损失,却都能弥合伤痕。即使在今天,地球上仍有少数几个地方维持着人类诞生以前的原始样貌,令人回想起古老的、活生生的伊甸园。于是我们不禁好奇:一旦有机会,大自然将焕发出怎样的生机?

我们可以想象。而且,既然如此,为何不顺便设想一种人类与自然共同繁荣的方式呢?毕竟,我们本身就是哺乳动物。每一种生命形式都会为自然增色,如果人类离去,这颗星球是否也会变得有点沉闷?

没有了我们,世界会不会觉得怅然若失,而不是如释重负?

《时代》《娱乐周刊》非虚构类第一名!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美国Amazon4.5分高分之作!尹烨、河森堡、邢立达诚挚推荐! 作者以惊人的想象力挖掘出潜藏在人类内心的恐惧,巧妙地督促读者重新思考如何与我们居住的星球相处。——《华盛顿邮报》 一部呈现地球未来沧桑巨变的史诗,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人的之书。 人类正在经历不断升温的夏天,“热射病”冲上热搜,老鹰中暑坠江,澳洲大火燃烧五个月,五亿动物死亡,长江白鲟灭绝等等,高温不断,灾难频仍,病毒肆虐,我们的家园地球在不断发出预警,我们究竟该如何与地球共生共存? 这本书会让你重新审视人类的存在和地球的关系。 作者走遍各大洲,探寻人迹罕见的边缘地带,扎实的田野调查、各领域学者惊人的讲述,揭示工业文明背后的代价。 作者前往世界各地访查,足迹遍及各大洲,采访林业、地铁、建筑、博物学、海洋、核能、航天等领域的研究者,在科学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描绘未来世界的图景。没有人类的世界里,人类为之骄傲的文明,成了留给地球的烫手遗产。这是一个失去了某种可能的世界,又是一个充满新的可能的世界。一个人类缺席的世界,或许恰能揭示人类存在的意义。 一部贯穿当下与未来的启示录。推想未来图景,是为了确定当下如何抉择。《人类简史》告诉我们人类从何处来,《没有我们的世界》让我们思考人类将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