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大学生创新创业(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作者: 王艳茹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大学生创新创业(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ISBN: 9787300319476

作者简介

王艳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主任。KAB(Know About Business) 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劳工组织高级创业培训师。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首批入库专家,全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特聘专家。辽宁省、湖南省、海南省、河南省等省份和全国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指导专家,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创杯”创新创业大赛、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创业大赛评委。
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创业基础”负责人,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和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重点项目“创业基础”负责人,第十六届北京市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专家组成员,出版30多部著作。

内容简介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智能经济时代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发布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高校的日益重视,大学生创业比例得到很大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以培养学生“敢闯会创”精神和素养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带动引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变革创新的重要抓手。落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亟须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温度、力度、广度和深度。本教材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课程思政,提高教学的温度;增加项目转化和模式创新的内容,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创业融资和创业财务的单独论述,从专创融合的角度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结合产教融合项目的研究成果,对真实创业项目进行分析,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本教材力图以“四度”为特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思想引领力、自我驱动力、价值创造力,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建设科技强国培养人才,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教材以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创业基础”为依托,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的“创业基础”金课建设为抓手,通过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建设和应用,以及北京市精品本科课件和优质本科课程重点项目的优化与实施,获得相关单位的高度认可。
本教材从“创新创业与生涯规划”的角度出发,激励学生将“小我”的生涯规划纳入“大国”的未来发展之中,以“机会、团队、资源”的创业三要素为核心内容展开,将创业市场作为项目落地的支撑,模式创新作为项目发展的加速器,创业融资作为创业资源的拓展,最后将全部内容整合进创业计划,结构合理、层次清晰,一气呵成。
本教材素材丰富,采用二维码的方式提供更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资料。每章的栏目包括:学习目标、素养提升、创业经典语录、导入案例、拓展阅读、实践活动、本章小结和技能训练等;教材同时提供视频、课件、案例分析参考思路和技能训练答案等教学资源。
本教材由“双一流”大学任课教师、应用型本科院校任课教师、实务界专家共同参与,编写过程中考虑了不同院校、各专业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既适合不同层次在校生作为教学用书,又适合怀揣创新创业梦想的社会人士阅读参考。
本教材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王艳茹教授、桂林医学院涂剑教授、山东大学孙大永老师、三明学院杨红梅副教授,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关村文创游戏产业发展联盟副秘书长郭巍协作完成。王艳茹负责拟定大纲、明确体例、安排章节分工、统筹书稿和审校。各章节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和第二章由孙大永执笔,第三章和第六章由杨红梅执笔,第四章和第八章由涂剑执笔,第五章和第七章由王艳茹执笔,部分二维码材料由郭巍提供。
本书的写作凝聚了各位编者多年的授课体会、教学经验及实操经验,参阅了大量相关领域的论文和著作。参考资料已经在文中进行了说明,在此向所有文献的编者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同时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文鑫编辑为本书的策划与出版付出的努力。
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者的理论水平及实践经验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或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对本书做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编者的联系方式为:tujian0734@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