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20
折扣购买: 孟子/中信国学大典
ISBN: 9787508639369
一 孟子(约公元前三七一至前二八九)是中国文化 史上一个不屈的灵魂,孟子的思想是两千年来东亚知 识分子“永恒的乡愁”,《孟子》这部经典共三万四 千六百八十五字,是孟子与他的学生及同时代人心灵 对话的真实记录。 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里, 孟子的智慧穿越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仍然强有力地召 唤着现代读者进入他的精神世界,与他进行亲切的对 话,并怀抱现代的问题向孟子叩问二十一世纪的新启 示。 二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要进入孟子的思想世界,最好 的切入点就是本于孟子所说“知人论世”之旨,先了 解孟子这个人和他的时代。 孟子是孔子(前五五一至前四七九)之后伟大的 儒家圣哲,他深受孔子的启发,并以孔子的私淑弟子 自居,他宣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他希望学习的 是孔子作为“圣之时者也”的典范。 孟子生于风狂雨骤、历史扉页急速翻动的战国时 代(前四○三至前二二二),他所面对的是饮鸩止渴 、追逐权力的国君,目光如豆、助纣为虐的臣子,不 顾人命、杀人盈城的武将,以及见利忘义的商人,下 层人民则在战国风云变幻之中苦于虐政,辗转呻吟。 孟子身处历史变局之中,深感“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他心系哀苦无告的老百姓,他以“不得已”的心 情,奔走呼号,鼓吹各国国君起而践行“王道”,为 人民救难拔苦,登斯民于衽席之上,他致力于创造一 个“定于一”的“王道”政治新局面。 孟子面对时代变局展现他强韧不屈的生命特质, 他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承担与气魄,批判 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斥责那些南征北讨的将领 应该被处以极刑:“善战者服上刑”,他也驳斥“杨 朱为我,是无君也”,认为墨子鼓吹“兼爱”,是“ 无父也”。从《孟子》这部将近三万五千字的经典的 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孟子所怀抱的不能自已的心灵 ,也看到了古典中国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格与风格! 三 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世界中,最居核心地位的就是 “王道”政治思想。在孟子的论述里,所谓“王道” 与“霸道”相反,施行“王道”的统治者以德服人, 以民为本,而“霸道”的统治者则是以力服人,心中 没有人民。在孟子的时代,各国国君犹如赌徒,汲汲 于巩固权力、扩张领土,至于人民的苦痛则绝不系于 心。孟子痛感战国时代“霸道”政治之杀人无数,起 而游说各国国君施行“王道”政治,成为“大有为之 君”,一统天下。 “王道”政治如何实现呢?孟子为他的时代及后 世的国君指出了一条平坦而易行的道路:以“不忍人 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坚信:每个人生下来 就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他称之 为四种“善端”。孟子说,包括国君在内每一个人只 要善自保存并加以“扩充”(用孟子的话)每个人与 生俱来的“善端”或“良知”,就可以兴发不忍心, 看到他受苦受难的“不忍人之心”,国君只要将这种 “不忍人之心”加以“推恩”,加以“扩充”,就可 以落实“不忍人之政”,也就是孟子理想中的“仁政 ”。 四 孟子与东亚各国的儒家知识分子一样,不仅致力 于解释世界,更有心于改变世界。从上文所说孟子所 谓的“不忍人之政”乃以“不忍人之心”为基础,我 们就可以看到孟子思想世界之内外交辉的特质。孟子 主张外在的政治秩序只不过是内在的道德秩序的延伸 与“扩充”,因为心物合一、内外一如。现代学者当 然可以质疑孟子忽略了政治领域的独立自主性,也可 以质疑孟子的政治哲学不免落入“化约论”的困境, 但是,孟子“王道”政治论实以他的“性善”论为基 础。孟子坚信:世界的转化与改变,只有从自己的转 化与改变开始。 因此,孟子与东亚各国儒家学者都非常重视教育 ,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事实上,孟子的教育思想 正是他的思想世界中最为重要而精彩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传统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人 之可完美性”。孔子虽然只简单地提到“性相近,习 相远”,但是,孔子对人性中“自我”的光明面充满 肯定,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他肯定人的 自由意志与德性自主。孟子更进一步论述人之性善的 理论依据,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肯定人之道 德意识乃由内省而非外烁,每个人只要充分发展生而 具有的“良知”、“良能”,就可以成为顶天立地的 “大丈夫”。 正因为对于“人之可完美性”的充分肯定,所以 孟子主张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的过程。 孟子主张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善苗,只要时时加以滋润 ,使其茁壮成长,就可以成为成德之君子,因此,所 谓“教育”并不是一种由外而内的灌输,反而是一种 内向反省的唤醒的事业。正如孟子所说:“学问之道 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教育的目的正是在于找回 业已放矢的“良知”或“良心”。通过“心”的唤醒 与淬炼,孟子主张的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标,其实就是 从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启动一种“无声的革命”。 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 代里,各级教育之标准化、数量化、商品化趋势日甚 一日,建制化的学校教育训练所着重是学生毕业后的 “可雇用性”(employability),学生也逐渐成为 某种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而学校教育也终不能免于 沦为某种程度的“异化劳动”。在这样的教育新形势 之中,孟子注重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的教育哲学,就 好像空谷足音,特别值得珍惜并从其中开发它的现代 新启示。 五 大约一千年前,北宋时代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一○二一至一○八六)非常心仪孟子的人格与思想, 他醉心于孟子的“大有为”政府的理想,他诵读《孟 子》时曾赋诗云:“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 标”。是的,孟子的人格、风格与思想,两千多年来 穿越时空,召唤着东亚各国的知识分子,进而对《孟 子》这部经典作出新的诠释,以呼应他们自己的时代 所提出来的挑战与问题。孟子的民本政治理想在近代 中国面临历史变局的时刻发挥关键的作用,康有为等 人引用来作为接引西方民主政治的本土思想资源。孟 子的“王道”政治理念,在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 日也曾被孙中山引用来告诫明治维新成功后走在历史 十字路口的日本人:扬弃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 霸权”文化,而回归孟子所代表的东方“王道”文化 的正轨。 孟子其人虽已远逝,但是《孟子》这部经典却为 二十一世纪乃至未来的知识分子,开启一个看似遥远 实则亲近、看似陌生实则熟知的思想世界。让我们以 崇敬而谦卑的心,从《孟子》这部经典中汲取二十一 世纪所需的新智慧! 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