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生活--学会真正的生活心理学

从心生活--学会真正的生活心理学
作者: 王新波//单洪雪
出版社: 朝华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0.40
折扣购买: 从心生活--学会真正的生活心理学
ISBN: 9787505428720

作者简介

单洪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心理学教学与咨询工作。曾发表学术论文、参编著作数十篇(本)。 王新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健康研究室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会员。曾发表心理学类专业论文数十篇,参编心理学著作多本。

内容简介

1. 幸福的追寻,价值的追问 (心理学为什么如此重要) 人穷极一生的目标就是力图摆脱痛苦、烦恼和虚无感,追求幸福、快乐 和价值感。但现实却并不能尽如人意,甚至充斥着悖论。看一看文学家、哲 学家们对人生的总结吧: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悲剧,在自己的哭声中来, 在别人的哭声中去”;有人说“人生是短暂快乐连起来的痛苦过程”;有人 说“人生的痛苦有两种,一是欲望不能满足,二是欲望得到了满足”。 于是,人为了避免荒谬感而不断努力奋斗,竭力拼争以获取各自心目中 认为的幸福之源:有人追求票子、房子、车子、裙子;有人追求名子(名望) 、位子(地位)、帽子(权力)、魅力因子(青春)。但一项调查却发现:越有钱 的人越痛苦,学历越高越痛苦,地位越高的人越痛苦,越年轻的人越痛苦。 哦,人是多么奇怪的动物! 不过,静下来想一想,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获得的快乐似乎总是短暂 的,而痛苦却似乎是无穷无尽的。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经济 水平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物质 财富的增加,并没有带来生活幸福感的同步提升。社会发展了,生活改善了 ,人却不快乐了。现代生活高压力、快节奏、激变化之下,人们在通过奋斗 换来身体健康的保证之后,还需要同等重视心理健康,这样幸福的概念才能 完整。也就是说,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与精神生活的提升之间既不是正比的 关系,也不是自然过渡的关系。要想在幸福追求和价值追问中不致迷失,就 必须有科学的心理学为人们的精神家园服务。 其实,不仅仅在中国,世界各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面临着全面提高民 众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课题。在发达国家,心理师的“万人比”与传统医生的 “万人比”一样成为衡量一个社区发达水平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的大学里 每年学位授予人数最多的专业就是“心理学”,心理学被称为21世纪最具前 途的朝阳产业之一。而在我国,从经济发展来看,我们仅仅用了30年的时间 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发展进程,在引以自豪的同时,我们也可以 想见中国民众在价值理念、生活模式和行为方式上也正在经受数倍乃至数十 倍于自己先辈和西方民众单位时问所承受的心理冲击。因此,我国当前对心 理学的需求更为迫切,心理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有句话说得好:“心灵是一栋不能没有主人的房子,天使不住进来,魔 鬼就要窃据。”没有科学心理学武装的头脑,就会被一些不当观念所占据, 就会更容易为迷信、邪说所蛊惑。“哭”和“笑”的造字法告诉我们,两字 的最大区别仅在于上半部分的那两只“眼睛”。这就是说,心情是喜是忧, 关键在看问题的眼睛是笑弯的还是哭肿的。不信的话,当我们用著名人本主 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视角来看待人生和幸福的时候,或许你会发现,你的体 验马上就有不同。他说:“幸福必须重新定义:幸福是有良好理由的痛苦, 幸福生活就是有真正值得体验的烦恼与忧虑的生活。” 2. 复杂的人,复杂的“心” (心理学研究难在哪里)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精辟概括的那样,“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 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了解释自身各种心理 现象的需要,因此关于心理的思考和探讨是由来已久的。但是,科学心理学 研究却仅有100多年的历史,远逊于其他学科。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那么,你不禁会问了:“既然心理学如此重要,对之关注又如此之早, 可为什么其科学史却如此短暂呢?”对之的回答要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起 。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科学都要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比如,物理、化学的 研究对象是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在内的物质,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人在 内的有机体。而如果从四大科学使命的完成程度看,物理、化学显然要比生 物学成熟。究其原因在于,物理、化学只关注研究对象的物质属性,而生物 学的关注点则是在物质属性基础上的生物属性。依此回观心理学,其研究对 象主要是人。复杂的人同时具备着物质、生物和社会三重属性,并且心理学 主要关注的是最难以研究的社会属性。因此,心理学的研究也就更加困难了 。因为研究对象包含属性越复杂,所关注属性层次越高,就越难以把握。 在心理学研究中,同一个社会现象在不同年龄、不同成长背景、不同所 处状态的个体那里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是迥然不同的,由此产生的行为结果也 可能会大相径庭,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心理 的世界里,很难有一条像物理、化学定律一样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一句提醒你的话,“降温了,出门多穿件衣 服”,小学低年级时由妈妈说出来,你会感到温馨关怀;中学阶段还由妈妈 说出来,你却会觉得唠叨厌烦;大学阶段,由心仪已久的他(她)说出来,你 则会激动不已。可见,年龄阶段不同,体验显然各异。 再如,“车上车下效应”:当你期待已久终于等来一辆公交车时,无论 车上已经多么拥挤,你都渴望大家能忍一忍让你上去。可你一旦上去,在到 达下一个站点的时候,你的心态会马上发生改变,面对车外涌进来的人群, 你可能会极不耐烦,从内心埋怨:“还让不让人活了?别挤了!就不能等下 一辆吗?”可见,所处状态不同,心态也大不一样。 再比如,莘莘学子高考前对梦寐以求的大学是“心驰神往”、“朝思暮 想”,考入大学之后常挂嘴边的却是“无聊、失落、郁闷、难熬”;错失上 大学机会的人,屡屡奢望“要是能到大学里听一堂课该多好啊”,可真正坐 在大学课堂里的人却在暗暗盘算“如何翘课才安全”。这着实“令人费解” ,却又普遍存在。其实,不光大学校园,其他任何岗位、场合,甚至婚姻生 活中都有太多人因这种“围城感”而失去了快乐。 正因如此,心理学虽然非常重要,但研究难度很大,如果没有研究方法 上的突破,就只能停留在假设与推测的前科学水平。正因如此,心理学独立 为一门科学才如此之晚。而这一科学的史实也同时告诉我们:科学的心理研 究尚如此之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更不能单凭一时传言、偶然发现或者 主观猜测去对一个人轻下结论了。依照科学的视角看问题,按照心理学规律 办事才是最可靠的。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