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荟萃/西山文脉

名流荟萃/西山文脉
作者: 编者:吕红梅|责编:董维东|总主编:张宝秀//张景秋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名流荟萃/西山文脉
ISBN: 978720015005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自金朝的八大水院开始,西山一带的自然风光便增添 了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名流雅士往返于此。他们或有幸 出生于此,成名于此;或被西山的美景吸引前来,留下墨 宝;或前来探寻西山的前代史迹,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 资料;或生前无暇来此,而选择身后长眠于西山的丛林山 坳之中……总之,西山的人文气息因为这些文化名流的聚 集而更加浓厚。在进行西山地区建设的今天,近代的文人 雅士不失为一股夹在西山微风中的清流,为其带来了具有 历史感的文化气息。 西山的美景在四季,春日山花烂漫,衬以北京的蓝天 白云,让人尽知春之希望;夏日树木成荫,凉爽无比;秋 日色彩绚丽,是北京色彩最丰富、最绚丽的地方;冬日, 西山晴雪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更是胜过很多美景。西 山的美景在民国时期尚未有太多人文介入的时候,应当比 现在多了些野趣,更是民国文人名家纷纷向往之地,他们 除了在此欣赏美景之外,之前遗留的人文景观也是他们探 幽的重点。在欣赏美景、探寻历史之余,他们又在西山留 下了自己的足迹,为我们今日之追寻增加了许多内容。丰 富的历史与人文景观和西山名流荟萃互为因果。 西山的人文内涵和自然景观吸引了许多近代的文化名 流,其中有一些人活跃在西山,为西山的文化发展做出了 巨大的贡献,而且有人还在西山选定了家族墓园,又为西 山的丧葬文化提供了可供研究的文化遗产,梁启超家族的 西山墓园就比较具有代表性。梁启超任教于清华大学,工 作在西山,其子梁思成及夫人林徽因也任教于清华大学, 而且还曾多次赴西山调研古建筑。 近代大师梁启超家族的西山之缘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 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 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 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中了举人,之 后他苦心钻研学问,进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是“戊戌六君子 ”之一。梁启超不但自己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他的子女 也在近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事业中各有所成。梁启 超一共生有9个孩子,分别是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令娴), 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忠,图书馆学家 梁思庄,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火箭控制系 统专家梁思礼(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梁思 顺、梁思成、梁思庄为李夫人(李蕙仙)所生,梁思永、梁 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为王夫人(王桂荃 )所生。梁启超家族与西山有着不解之缘。这样一个著名的 家族,不但在西山留有诸多足迹,而且还在香山脚下选择 了一块地作为家族墓地,成为西山名人墓葬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一)梁启超:清华火学导师,包容之始 梁启超进入清华大学之后,清华大学的“三巨头”“ 五星奎聚”都要算他一个,可见他当时在清华大学、北京 及整个文化界的地位了。梁启超担任清华大学导师,为清 华大学的发展出谋划策,做出了很多贡献。 当时学界对清华国学院寄予厚望,因为这是清华学堂 开办国学研究院的第一年,对中国教育界来说是一个创举 。鉴于当时的社会思想动态,在新旧思想交锋的形势下, 国学研究院的基本观点是想利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学 。“那时华北的学术界的确是很活跃的,不但是纯粹的近 代科学,如生物学、地质学、医学等均有积极的研究工作 表现,受人重视,就是以近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为号召, 也得到社会上热烈的支持。”梁启超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的 社会环境下进入国学院的,虽然生活上恰逢妻子病逝,但 他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学院的事务中,他说:“研究院 事属草创,开学前有种种布置……院事由我提倡,初次成 立,我稍松懈,全局立散,我为自己信用计,为良心命令 计,断不能舍此就彼,此事实上无可如何,实辜负盛意。 ”在清华国学院任职期间,梁启超所参与的学术和教学活 动繁多,这在他此间致亲友的信中时有反映:“校课甚忙 ——大半也是我自己找着忙……新编得讲义极繁难,费得 脑力真不少。”“吾日来之忙,乃出情理外……但此乃研 究院初办,百事须计画,又加以他事,故致如此耳。十日 半个月后当逐渐清简,汝等不必以我过劳为虑也。”“每 星期大抵须在城中两日,余日皆在清华。”(均见于《梁启 超年谱长编》),忙得超出情理之外,可见梁启超对国学院 事务的操劳程度之甚。1928年2月,梁启超向清华大学提出 辞职,学校挽留之余,梁启超答应只做“通信导师”,其 实他的内心非常不舍在清华大学的事业,但无奈身体不好 ,至6月就辞去了清华大学所有事务。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