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秋风劲](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00623/13/20200623134200981.jpg)
出版社: 河北教育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3.00
折扣购买: 我爱秋风劲
ISBN: 9787554556979
《我爱秋风劲》是作者石中英对青春时代的真诚回忆。 年轻的他与“旧我”决裂并从家庭“出走”,为底层民众呐喊,对他们的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叛逆、热血与希望充满了他的青春岁月。六十篇如诗的短文张力十足,记录了作者的爱与恨,传达了他对理想的笃信与对生命的热爱,字里行间处处迸射出青春的火光。
序 我爱《我爱秋风劲》 / 高林 我爱秋风劲,毫无疑问,这出自毛泽东的早期诗词“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同样是“爱秋”,我所爱的“秋风劲”,却和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大有不同,更接近于雪莱的那段名句:“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书中压轴的一篇,写的是“秋风最劲”的时候,那是一个黑夜——黎明前的黑夜,作者和朋友们放声高唱:“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是那一年的五月,也是木棉花开的季节,还是个大孩子的我,却处身在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我坐在冰的水泥地上,膝上舒开了一张手汗斑斑的纸,纸上,是他们为我用铅笔偷偷写下的歌词。入夜了,黯淡的壁灯照这方六乘四的小室。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墙外的虫鸣……”这是作者参与了一九六七年反对英殖民者暴力对待香港劳工的斗争而身陷囹圄,这时他尚未成年。从那时起,他开始经受人生最艰苦的磨练。 作者正是在“秋风劲”的环境中成长的,他在这“劲劲的秋风”中反思人生,逐渐开始否定过去的自我,这集中体现在他对长辈的“不孝”之中。祖父去世,作为嫡孙的他,不按世俗来办丧事,甚至不参加葬礼也不戴孝,“却只是冷冷地分析着他的一生,一个满身散发出剥削气息的小买办的一生”。当家里给他备足了钱让他升学,他却拒绝了,“跑到了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中间”。他离开了年迈的父亲,“离开了他要我走的路,去亲近和爱护他不愿我去亲近的人,他鄙视的人,他仇恨的人”。他承认自己“不孝”,他说:“要是我‘孝’了,我只能成为他们这没落阶级的殉葬品。我‘不孝’了,可以成为历史潮流中一个奋起的浪花,一个或许对大众有用的人。” 古人说,读其文而知其人、识其时。作者写作这些文字时,也正是“秋风正劲”的年代,我们正是要通过这些文字来了解作者这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是一个感情丰沛而内心悲悯的人。他听到学生中有人哼唱包含“暗语”的歌,吃惊之余,怜悯之心同生,他想到这“阴影”背后的痛苦和无奈;一个早年的朋友成了“古惑仔”,他在收到朋友寄来的“黑色的信”之时,为自己没有及时帮助朋友而内疚,鼓励自己要帮助朋友重燃希望的火;他发现学生中有人被毒品“紫色的心”迷幻和被博彩工具“四重彩”所“蚀”,愤懑中更难掩愤慨,在心底发出“还是靠我们,耐心地干吧!”的强音;他也为迷失在“禅”“空”“花”中的朋友惋惜,为迷恋高级轿车“代步”的朋友而怅然,更为“在雨中哭泣”的朋友而哀伤,但他更多的是想要鼓励他们寻找真正的自我,“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新世界”。 作者最喜爱的是“抡大铁锤的日子”,他用“一种劳动者自豪的胜利的微笑”,来表示他对“秋风劲”的爱。少年的他,曾是一个在“秋风”中穿梭的“报童”,在那平凡甚至有些“卑微”的工作中,他体会到了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他要把自己的热血、汗水和眼泪都献给普罗大众和广大的弱者。他为因生活所迫而“失学”的朋友洒下同情之泪,对无辜被解雇的工友深情地说,光“争”口气是没有用的,还要争个理。他对来港后受制于人而“报恩”的不幸者心生怜悯,更为同病相怜的“断手”难友而义愤填膺,“心中的绞痛,痛得像铁击在石上,发出点点火星”! 在“劲劲的秋风”中,他为在社会底层挣扎的童工“小碧兰”而奋笔疾书,又为辛苦一生、身染重病却得不到抚恤的工友而产生“火葬场上的沉思”。他讲述的苦难的“遗传”令人心碎,一把“伞子的故事”却又使人从似乎无边的苦难中感受到一点坚韧。一盘苦涩的“残局”,在他的笔下,让我们感受到蕴含着极大力量的全局,这是一个崭新的必胜之局! 读到这里,我也想和作者一样,“第一次这样拼命地纵情高唱。是这样独个儿锁着的唱,而歌声,又是这样的与千百颗锁不住的心、锁不住的理想汇在一起,震撼着黑暗”! 所以我说,我爱《我爱秋风劲》。 二〇二〇年二月十九日 “笨” 他的儿子要考升中试,找我替他补习。 “三十元一次,怎样?”“对不起,我没空。” “没空?你忙什么?三十元一次呗!” “对不起,我真的没有空。” “那——那就算了。” 他没好气地走开。耳畔,传来了轻轻的一句:“真笨!” 我却笑了。 是真的笑了,因为我又一次听到人家说我“笨”。在那些“高贵者”的眼中,我不是一 个笨蛋,又是什么?有钱不去赚,是“笨”。有学识不去贩卖,也是“笨”。有人“看得起”你,你却不给他“面子”,更是“笨”。是“笨”得不能再原谅的了。但我却 偏爱这样的“笨”。补习?简直轻而易举,每天坐上一两 小时,喝口茶,行行坐坐,指指点点,每月就多好几百“外快”。可你有你选择教师的自由,难道我便没有选择学生的自由? 我就是不愿把那些满身贵族味的人教聪明,我就是不愿替那些以为手里拿把钞票就能吓唬人的人卖命! 对那些人,我没有空。但我却不吝啬把我的时间、我的知识献给一些人。 那里有着虚心向上的人,被剥夺了日间求学的人,家境不容许他们请补习教师的人。 对他们,我永远有空。 我就是要不断告诫自己,心中要装载着他们,做他们的“牛”,做“高贵者”眼中的“笨蛋”。 “不敬” 从他的面上,我看到了阳光和风。 从他的眼神里,我像看到了“不敬”。 “老师,请你再解释一次。” “什么,讲得这样清楚也不明白?” “不明白就是不明白嘛,如果明白我也不用叫你再解释。”他瞪着眼,说。黝黑的面显得挺认真。 我心中没好气,暗骂他好没礼貌。但还是把课文再给他解说一遍。 从此,他给我的印象,就是那令人难受的“不敬”。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他并肩行着。 “瞧你倒挺结实哩。”我说。 “嘿!你猜我每天放学后干什么的?”他朗朗的说:“当苦力!” “苦力?” “不信?我真的在码头当苦力,每天成千斤货过膊!” “那你晚上还要做功课……” “有什么办法,家里穷呗!” 在他洪亮的声音里,我听不出有丝毫的自卑,只有无比的自重。 我不能不重新洗擦我对他的印象。 从他的面上,我确实看到了阳光和风;但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的是“不敬”吗? 那明明是“自尊”,那里是“不敬”! 是应该有的“自尊”。他尊重自己的劳动,也尊重自己的学习。他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而我,凭什么要他收敛他自己的“自尊”,凭什么要他对我特别的“敬”? 就只因我是他的老师? 这就只是个不成理由的“理由”! 断手 偶然的机会,我碰上了他。 手,他的手,我看到他的手,戴手套,在这大暑天时! 记起了,手套的下面,是一只假手。 他这么年轻,为什么手却丢了?就算碰上他,问他,他也许不会告诉你。 但我是知道的,知道得实在太清楚了。就像我知道我手上的掌纹,血里的颜色…… 初认识他,他还未装上假手。左手齐腕的一截明显的锯去了,尖尖的就像个锥子。 嫩红的新肉刚长回臂骨,若不经心轻轻一擦,稚气的面肌便会疼得扭曲;汗水,在小小的鼻梁沁出。 那时,他还只得十六岁! 十六岁的孩子,手却丢了,一辈子的丢了。本来,他只是伤及几根指头,但他们把他的手齐腕锯去了,还削得尖尖的,使他终生忍受那不分昼夜的苦楚! ──为什么?到底为什么? 说得出来,都说得出来: 他是为了他的理想,把手牺牲。 他们是为了想把他的理想扑灭,把手锯掉。 (他的理想是火,照得亮世界,也会使鬼魅惧畏) 但他还是乐观的。 在痛苦中显出了乐天的笑靥,在阵痛中唱起了奋起的歌声。 他的理想没有随他的手给锯掉了;她还存活,更繁盛。从他身上每一个毛孔中透出浓郁芬芳。 就这样,我愈近他、亲他,就得忍受愈大的痛苦,心中的绞痛,痛得像铁击在石上,发出点点火星! 不要再和我谈“恕道”,我不会饶恕那些人,他们把他害成这样!而他们也根本没有饶恕过这个孩子! 也不要教我忘记,不单是今天这年的断手,而是他崇高的理想,并为这理想已作出的巨大牺牲! 一家人 我又处身在她们的家了。 墙上新裱的花纸,门上鲜红的挥春,正告诉人们:今晚是大年夜。 不是她们家中的人,我跑到这里来吃年夜饭,居然没有一丝尴尬,没有一丝的冷漠。 这是闹市中一幢旧楼的天台木屋。昔年的楼梯,印下了多少我的足,今天,我又重临了。 还是那破烂的铁皮包木板钉就的屋子,四周通风的灶头,露天的浴室,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可是,我已有年多的时间没有到访过了。 记得初访这里的时候,她们几姊弟,还待我以对教师的客套,今天,又是另一种的亲切。 她们很小的时候,疾病和不合理的医疗制度,就夺去了她们母亲的生命,她们几个就胼手胝足地把这个家当起来了。 大的出外当童工,小的就在家中洗衣、煮饭。 她们就在这小木屋内居住。 冬天,在露天的“浴室”中忍受过多少砭骨寒风下的淋浴。 夏天,在风风雨雨中挨过多少个漏雨的无眠之夜。 然而,她们就像饱受风霜的树苗般成长了。 也曾记得我在这小屋内问过她们,你们为什么要住这样的房屋,过这样的生活。是你们懒吗?是天生的厄运吗? 今天,她们都明白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使命。我和她们就有更多共同的语言了。 “开饭啰!”当姊姊的朗声的嘱咐弟妹去搬弄饭菜。日来半失业在她乐观而坚定的面上不着丝毫的痕迹。 “让我们来吧!”小的两个抢过我拿的菜盘子,拉我坐下来。 热腾腾的饭菜摆满了一桌。 我们也就热腾腾的吃着,笑着,闲话家常,也谈港闻国事,学习和工作,融融洽洽的,直像我是她们家中的一员。 谁说我们不是“一家人”呢? 不同的姓氏能隔得开我们么?没有朝夕的相对能冷得了我们么?那相互的关心,共同的理想和奋斗,不就比很多“一家人”还要亲? 而我的家,不正是要建立在她们,以及更多更多她(他)们之中吗? 残局 夜。天桥下。 汽灯冷黄的微光,从那一堆堆蹲着的人头上,散射出来。 残局。一局又一局的残局,正在展开。 一个老汉,蹲在那写着“残局研究,输赢两元”的牌子旁边,满头大汗的,死盯着棋盘上的一个卒子。 这是一个过河卒子,一只老卒,正摆在它自己“帅”的纵横上。但一只黑色的“车”,正在它的前头,虎视眈眈。 老汉额上的汗更大颗了。手,不停地抓着头上那稀疏的、早已霜落的白发。 良久,他才下了一子。 但,老卒给黑“车”吃掉了。终于,“帅”也不保了。 老汉苦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两块沾满他手汗的银元。 “真倒霉。”他苦笑,用手抹着额上的汗珠,“就想差了这一步。” “老伯。看你也是个新手,回家想清楚再出来摆局吧。”那接过他两块银元的男子说。 老汉只是摇了摇头,苦笑着。 “真想不到,”身旁一个小伙子,还兴致勃勃地谈论着,“牺牲了老卒,也保不了帅。” “别再说了。”一个大叔悄悄对他说,“人家最近失了业,才出来摆局的。”可是那老汉还是听到了。他只是摇了摇头,苦笑着。一盘残局,就这样收场了。 ——老“卒”被牺牲,“帅”也不保了。 而那摆局的老汉,他自己不正是这样的老“卒”吗?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先把他们牺牲了,但这制度,终能保得住吗? 这已是一盘残局,一盘不可挽救的残局。有些人,还在拚命地下着,直到牺牲了最后一个卒子,直到他们的“帅”也被吃掉了。 他们为他们的本性所决定,非下下去不可。但那老汉,用得着下下去吗? 他该下的,不应是另一局吗?不应是另一局“卒”与“帅”、“士”与“车”有着共同命运、共同攻守的“棋”吗?那决不是一盘残局,而是一个崭新的必胜之局。 作者的故事易与读者产生共鸣。60篇短小的随笔,记录的是作者的青春与理想。尽管是作者的回忆,但内容与却总有当下的影子。作者年轻时的困惑其实也是当下年轻人的困惑;当年令他感到迷茫的事,现代人也可能正在遭遇,他在文中书写的的青年人独有的热血与对理想的忠贞,在今天的“后浪”们身上依然可见。 书名“我爱秋风劲”,出自毛泽东的早期诗词“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里的“秋风”不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肃杀,而是雪莱“西风颂”式的理想之歌。 作者出身没落豪门,少年时在课堂外当报童、“抹车仔”,也承受过黑社会的拳脚棍棒。这样的生长环境,使作者成为一个“叛逆”者,他从传统家庭中“出走”。在《不孝》一文中,他写自己离开了年迈的父亲,离开了他安排的道路,“去亲近和爱护他不愿我去亲近的人,他鄙视的人,他仇恨的人”——那些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他的祖父去世,作为嫡孙他甚至不戴黑孝:“要是我‘孝’了,我只能成为他们这没落阶级的殉葬品。我‘不孝’了,可以成为历史潮流中一个奋起的浪花,一个或许对大众有用的人。”——这是与过去的自我决裂,如此坚决。 然而通过作者记录下的故事,我们可以读出他内心深处的柔软,那是对大众的悲悯之心。他的故事里有许多平凡,甚至“卑微”的人:在底层挣扎的童工“小碧兰”的挣扎、为因生活所迫而“失学”的朋友、被、无辜被解雇的工友、来港后受制于人而“报恩”的不幸者、受毒品诱惑的青少年、加入“帮派”的失足青年、面对一盘“残棋”的老汉……他写下这些的时候,义愤填膺,“心中的绞痛,痛得像铁击在石上,发出点点火星”!他的内心充满怜悯,他想到这“阴影”背后的痛苦和无奈。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他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一种极大的力量,是一种“必胜的信念”。全书的最后一章《那一夜,我们歌唱》写道,作者和伙伴们在黑暗的牢房里高唱《国际歌》,“第一次这样拼命地纵情高唱。是这样独个儿锁着的唱,而歌声,又是这样的与千百颗锁不住的心、锁不住的理想汇在一起,震撼着黑暗”!他相信只要世界上还有丑恶,就一定会有“持戟者”,相信人们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 这些故事,篇章短小却张力十足;语言简练、优美又极富冲击力,字里行间处处迸射出青春的火光。它们如富足年代的一针清醒剂,那种对理想的笃信与对生命的热爱,力透纸背,提醒我们保持正直、坚忍、勇敢、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