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经济日报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1.18
折扣购买: 劳心者定律(第2版插图版)
ISBN: 9787519608460
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 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 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 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 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 偷走了。而停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 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 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 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 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 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 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 些破窗户就会给人带来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 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一间 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 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 果出现一些没有清洗掉的涂鸦,很快墙上就会被 画满乱七八糟的线条;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 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 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 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纽约市交通警察局局长布拉顿受到了“破窗 理论”的启发。纽约的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 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 的飙升,布拉顿以“破窗理论”为师,号召所有 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并全 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 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 带凶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 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他的做法显示出,小 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若能针对这些看似 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便可 以大大减少刑事犯罪。 在日本,有一种被叫作“红牌作战”的质量 管理活动。日本的企业将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 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将藏污纳垢的办 公室和车间死角也贴“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 ,从而使工作场所清洁整齐,营造出一个舒爽有 序的工作氛围。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久而久 之,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实践证明,这 种工作场所的整洁对于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的东西人们会尽量保护它,而差的则会使 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任其变得更坏。对于影响深远 的“小过错”采取“小题大做”的方式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