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最美古词曲(闲情的分量)
作者简介
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著有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安静的位置》,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等。
内容简介
闹灯 元宵节,中国古代的狂欢节,以闹灯为中心,又 称灯节。宋代其况最盛,正月十五前后,五昼夜狂欢 不止,满城张灯结彩,鼓吹喧天,人潮如涌,热闹非 凡。家家“倾巢出动”,看花灯、看焰火、看百戏, 总而言之是看热闹,而看热闹的实质是人看人。在那 个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元宵节的人看人又别有一番 情趣。彩灯明月诚然可观,最可观的却正是那观灯赏 月之人。平日幽居深院的闺秀仕女,此时暂获开禁, 三五成群出游,成为节日最亮丽的风景。于是,在热 闹的掩护下,或眉目传情,或私定幽会,或暗结同心 ,演出了无数爱情的喜剧和悲剧。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 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 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节庆热闹而欢腾,可是,有谁知道热闹反衬下的 寂寞,欢腾映照下的孤独?眼看花枝招展的游女们嬉 笑着走过,一队队都消失在灯火辉煌的背景中了,那 个寻找了一百次、一千次的人仍然没有出现。无意中 回头,却发现那个人茕茕孑立,站在灯火最冷清的地 方。 那个人是谁?有人说,是作者的意中人,一位脱 俗的女子。有人说,是作者自况,寄寓了高洁的怀抱 。其实,无论哪一说成立,作品的意蕴是一致的,都 是对孤高人品的赞美。我们也许可以引申说,不管人 世多么热闹,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一个内在的宁静的 “自我”,这个“自我”是永远值得“众里寻他千百 度”的。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 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 衫袖。 欧阳修是北宋名臣,学富五车,可是,你看他这 首小令写得多么清新朴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 后。”如此美丽清朗的意境,如此自然天成的句子, 叫人看了怎么忘得了,怎么会不流传为千古名句。 全词写一段失落的恋情,景物依旧,欢爱不再, 使人不由得伤心落泪。爱情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它 无比甜美,带给人的却常是无奈、惆怅、苦恼和忧伤 。不过,这些痛苦的体验又何尝不是爱情的丰厚赠礼 ,一份首先属于心灵、然后属于艺术的宝贵财富,古 今中外大诗人的作品就是证明。 问春 春来春去,花开花落,原是自然界的现象,似乎 不足悲喜。然而,偏是在春季,物象的变化最丰富也 最微妙,生命的节奏最热烈也最急促。诗人的心,天 下一切敏感的心,就不免会发生感应了。心中一团朦 胧的情绪,似甜却苦,乍喜还悲,说不清道不明,我 们的古人称之为“愁”。细究起来,这“愁”又是因 人因境而异,由不同的成分交织成的。触景生情,仿 佛起了思念,却没有思念的具体对象,是笼统的春愁 。有思念的对象,但山河阻隔,是离愁。孤身漂泊, 睹景思乡,是旅愁和乡愁。因季节变迁而悲年华的虚 度或平生的不得志,是闲愁。因季节变迁而悲时光的 流逝和岁月的无常,便是短暂人生的万古大愁了。 我们不要讥笑古人多愁善感,倒不妨扪心自问, 在匆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心情与自然的物候之间 还能否有如此密切的感应,我们的心肠是否已经太硬 ,对于自然界的生命节奏是否已经太麻木?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