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济课(精)/人生金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陈先生经历之奇特,大概也算他人生的一大特 点。在北大,说起陈翰笙其人,可谓充满了神秘色 彩。以今天的眼光看,他的人生经历更加多姿多彩 ,说来令人神往。他在中、美、苏、英各国都有着 不同凡响的神秘经历,算来在20世纪的中国,也是 独此一家。也因此,要概括陈老的一生,完全又可 以加上一个“奇”字。 陈先生初到北大历史系,本是当年最年轻的北 大教授,孰料因缘际会,却成为最早接受共产主义 的欧美博士。当年在北大,据《陈翰笙回忆录:四 个时代的我》一书记载,陈先生初来北大,带着浓 厚自由派风气烙印。不巧,历史系的主任朱希祖却 是日本留学生,不喜欢欧美留学生。朱先指示下面 杜撰了一份学生意见名单,声称陈的南方口音,不 适合历史教学。没想到,阴错阳差,此事却让陈变 成了一个跨系教授,更加倾向于革命。 陈先生学俄语,本来出于偶然,原只是一时兴 趣,甚至连入党经历今天听起来都让人感觉有“神 谈”之感。陈先生入党,给人一种投笔入党的感觉 。 “有一次,我同他(高仁山,陈翰笙在美国留学 时的挚友,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投身革命,是早 期共产党在北方的最高统战组织的领导人,1928年1 月15日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谈起对时 局、前途的看法和内心的苦闷,他说:‘听说共产 党的主张不错,咱俩去加人共产党吧!’于是,我俩 一起去找李大钊。请他介绍入党。李大钊说:‘现 在正是国共合作时期,我们许多共产党人也都在国 民党里工作,你们最好先加入国民党吧!’经李大钊 和于树德介绍,我和高仁山于1925年一同加入了国 民党。并领到一个党证,但从来没有开过会。” 陈与国民党的 长朱家骅是同事,朱常以 为陈是其坚定的同志。1926年因为通晓俄语和英语 ,陈先生接受共产国际的委派,正式成为共产国际 《国际通讯》的情报工作人员。不过,直到1980年 这段传奇履历才正式公开。 大革命失败后,陈到苏联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 ,1928年回国在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工作。从 此,陈先生从一个历史学家,变成了一个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家。由于和苏联经济理论界对于中国社会 经济观点的理论上的分歧,陈翰笙主张中国是“半 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观点,无法获得相应的论据 支持。这种情况下,陈翰笙特别注意中国国情相关 的数据搜集工作。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无心插柳, 却让中国经济学界从此产生了所谓“无锡现象”: 20世纪最著名经济学家大多是无锡人,或者离无锡 不远。诸如薛暮桥、孙冶方、钱俊瑞、善君臣、秦 柳方、张锡昌、王寅生、杨荫溥、薛葆鼎等巨擘, 都是无锡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这个重要的中国 经济研究机构,正是由陈先生任理事长,它开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