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本位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
宣小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基础教育期刊社社长、主编。长期从事信息资源管理、教育管理、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期刊出版等领域的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家委员。近年来本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25篇,其中在A刊发文14篇,有1篇被《新华文摘》转载;出版专著2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1项,主持并完成中国教育学会课题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学校科研课题2项。
内容简介
二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应然价值
在加速演变和充满不确定性的信息社会,未来对人才需求规格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即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人才,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广泛需求,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和强调创新思维品质、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即生成。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全人。”教育不仅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还应包括“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信息化赋予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条件与机会,助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教育数字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整合,是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思维、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发展,以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深度整合,是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系统性改变,以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因此,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应然价值如下:
一是育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本依据。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服务基础教育师生教与学的信息化,信息化水平反映的是信息技术对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和结果的贡献大小。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在于有效提高育人质量和育人效率。
二是个性化教育是体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关键要素。创新人才培养的正确途径是尊重个性特点,发现个性潜质,培育个体优势,帮助个体制定个性化学习策略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促进了课堂形态转变、增加了师生互动机会、扩大了优质资源覆盖面,无限拓展了个性化教育的空间和边界。
三是个性化学习是表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学习资源、改进思维方式成为可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重点要衡量和评估信息化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积极推动作用和真实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