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两岸的流年碎影/桂林历史文化丛谈

漓江两岸的流年碎影/桂林历史文化丛谈
作者: 凌世君|总主编:李幸芷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80
折扣购买: 漓江两岸的流年碎影/桂林历史文化丛谈
ISBN: 978755981583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城市记忆中的泥湾街 20世纪初,从漓江东岸西眺 漓江两岸居人稠密, 江有浮桥以通行旅。 在桂林,许多老街景已经消失,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以致当它们的旧时容颜出现在老照片中的时候,后辈们 都难以辨认。铜驼荆棘,不过弹指一挥间,比如东江泥湾 街,它的繁盛也不过是70年前的事情。 70年前,走过漓江上的浮桥或者后来的中正桥,向左 转弯,沿着漓江东岸有两条街道:一为泥湾前街,即今之 临江上里;一为泥湾后街,即今之东江路。这张照片,是 20世纪初水东门到象鼻山段漓江两岸的风光,拍摄者所站 的角度,为漓江东岸。照片的主景虽是漓江西岸,但从画 面下方东岸建筑精致的墙脊房顶,我们不难看出,它与对 岸有着同样的建筑密度和富庶程度。 清人马秉良在《云谷琐录》中的记叙印证了这一点: “初,余侍祖经营生理顺遂,嘉庆十五年复在对河开行生 理,因见漓江两岸居人稠密,江有浮桥以通行旅,往来者 日千万人,实为冠盖通衢,负贩要道。” 泥湾后街在旧日桂林颇有名气,是当时桂林水面行业 的经营中心。早在清末开始发展,至民国十年间逐渐兴盛 起来,向为失意官僚、殷商富户所居,屋宇建筑坚固,环 境清静幽雅,前有漓江河,后有普陀山、月牙山,亦城亦 乡,风景宜人。 旧时交通不发达,桂林城进出口各种物资均赖抚河( 漓江旧称,亦作府河)木船运输。航船将各种土产运往平 乐、梧州、南宁等地,卸货后,就地运回民生日用品供应 本市。桂林城是桂北各县土特产的集散地,整个购销业务 全属于水面行业,大部分经营业务又落在后街行各店的肩 上,因而这条街业务成行,被命名为后街行,成为水面业 中心,每天码头上起卸货物络绎不绝。 这条街的旧貌是老式的建筑,街面全部铺着青石板, 家家有砖墙,街长千余米,宽五米有余。街面店铺建筑宽 敞且深,户户有风火墙,一楼一底,楼上囤货,楼下营业 。家家都有三五进深,每进皆有天井,天井两旁有大瓦缸 养金鱼,四周栽花卉盆景,空气清爽,环境幽美。店门一 律呈“日”字形,面朝漓江,后面则是刘家园。家家后进 有晒台,抬头能望见普陀山、月牙山。每逢节日,后街行 都非常热闹,特别是岁尾年头,家家争放爆竹,往往硝烟 迷街,行人驻足。 这条街的全盛时期要算抗战时期。在孙中山先生北伐 之后,桂林人口逐渐增加,民生必需品也跟着增长,各店 的生意也就逐步欣欣向荣,老的商店虽有所没落,新的商 店应时而生。抗战时由于前方失利,江浙一带的官商都来 桂林定居,一时人口骤增,需求供应增大,各种物资非常 畅销,只要买得来,不愁无利润。抗战初期就有六七家新 开张的商店,如“恒胜生”“志义和”“福泰和”“志成 庄”“三泰庄”“信孚”等,货如轮转,生意兴旺。尔后 战火逼近西南,沦陷区疏散来的物资,急需后方来购运, 致使桂林整个商业进入黄金时代,陡然致富的人为数不少 ,所谓“发国难财”,此其时也。可是好景不长,福祸相 连,抗战期间,日机轰炸桂林,桂林城内外建筑时有被毁 。1944年秋天,日本军队攻打桂林城,守城司令韦云淞执 行焦土抗战策略,日寇未至先把妨碍视野的房屋烧毁。日 军攻城战,东江一带又是主攻点之一,最终泥湾后街行全 部毁于兵燹,这条繁华的街道,从此一蹶不振。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