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述往忆杏坛

百岁述往忆杏坛
作者: 吴大年|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68.00
折扣购买: 百岁述往忆杏坛
ISBN: 978721429517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关于《江苏省中等师范 教育史志(1896-1988)》 的写作背景,自序里已有简 介,以下再作些许补充。 1989年上半年,时逢全 国新一轮兴修方志热潮,省 教委负责同志找到我,希望 我继续发挥余热,参加《江 苏省志教育志》的编纂工作 。我负责撰写该书第八章“ 师范教育”中第一节“中等师 范教育”和第三节“中小学教 师进修”,任务相当艰巨繁 重,直到1997年才定稿。 其间,跑了多少家档案馆和 图书馆查找收集资料,开了 多少次研讨会和评审会,稿 件反复修改多少回自不待言 。更值一提的是,中国师范 教育起源于江苏,我在查阅 大量史料的过程中,深切感 受到张謇、沙元炳、顾倬、 吕凤子、陶行知等前辈开创 中等师范教育事业,敢为天 下先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勇 于践行、艰难办学的动人事 迹令人敬佩不已。而在不同 历史时期,尤在抗战期间, 江苏中等师范的校长和老师 们不畏强敌,坚守民族气节 ,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各种措 施坚持将学校办下去的诸多 事迹同样可歌可泣,感人至 深。另外,中国共产党在敌 后创建的华中苏皖抗日根据 地为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事 业而创建的一批新型师范学 校,亦在办学和教学方面创 造和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先辈们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探 索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具有 连绵不断 继承和借鉴意义,业已 成为江苏特有的“中师文化” 之积淀,弥足珍贵。如何下 笔方能更好地展现和传承江 苏中师文化传统?这是一个 颇费思量的问题。如果拘泥 于偏重材料堆砌整理的撰述 方式,则难免枯燥乏味,于 是我决定采取因事及人、叙 中寓评的写法来完成这一重 要使命。编委会曾多次开会 评议各章稿件,特别是初稿 完成统稿,议及中等师范教 育部分时,有人认为不合乎 修志写法。但《江苏教育志 》主纂、原省高等教育局局 长顾尔钥是位经验丰富、思 想开放的老同志,他每章每 篇都非常认真仔细地看下来 ,并不认为那种按照一定格 式、惯常刻板的写法有什么 好,反而支持、赞赏我采用 的方式方法,认为既有具体 事例,又生动活泼,结构合 理,自然流畅,颇有太史公 笔法。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 会于1995年11月在南京召 开江苏省教育志稿评审会, 参会的有来自各省市的专家 、学者和修志人员60余人, 提交评稿论文10余篇。其中 ,河北代表钟毅、刘秀明、 王金生合写的论文《一幅师 范教育的宏丽画卷——喜读 〈江苏教育志〉师范教育章 》引人注目。该论文指出“ 中等师范教育”这一节“史料 丰富,却很少见堆砌的痕迹 。这说明作者对史料进行了 认真研究、消化,细致地爬 梳、摘选,严谨地排列、组 合。以《发展概况》为例, 可以证实此言不谬。该小节 近4。5万字,占整个《中等 师范教育》节(共10万字) 的约45%,如此高的篇幅比 例,为全国省级教育志中所 仪见,其信息量之丰富可想 而知仅‘概况’中涉及的办学 名人即60余个,写出名字的 学校不下300所,记述的历 史跨度从1897至1988近百 年,但其资料的安排却前后 有序,左右呼应,起伏跌宕 ,因果彰明,具有很强的逻 辑性”。同时,“特别注意用‘ 以事系人’的手法,为名师 树碑立传,像张謇、陶行知 、陆维特、陈鹤琴等在有关 节目中反复出现,对他们的 教育思想和办学业绩也有记 述,展示了江苏师范教育史 上名师辈出的辉煌”。 河北同行钟毅同志是原 河北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时 任《河北省志。教育志》主 纂,也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 老兵。现在回想起来,若无 顾尔钥、穆嘉琨、钟毅等志 同道合者的理解、支持和鼓 励,当时则难以保质保量地 做好修志工作。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