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传
作者简介
杰伊·帕瑞尼,诗人、小说家、传记作家。出生并成长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早年曾在苏格兰度过了7年时光。而后在美国米德尔伯里学院任教,在英格兰和意大利也生活过。
内容简介
地域感 过去没有死亡,它甚至并没有过去。——福克纳,《修女安魂曲》 地域感对于福克纳来说,意味着一切。和任何其他20世纪的美国作家不 同,福克纳知道如何挖掘出一个地域——包括人文历史在内的诸多细节,从 而创造出一种文学效果。他的小说,一开始就会与艾略特所称的“意义深重 的土地”紧紧缠绕,然而有关地域的外在细节很快就会为内部细节,也就是 他笔下人物的灵魂细节——他们观察事物的视角,他们的血脉、家庭、社会 以及地理背景所取代。由此,在福克纳的笔下,地域超越了纯粹的空间概念 ,成为了作家精神的落脚点。福克纳认为自己是一个伟大进程的参与者,他 在历史中穿行,同时,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 在小说中,福克纳在他的家乡——密西西比州拉斐特县这一“真实”世 界的基础上,开创出一个平行的世界。福克纳虚构的地区——约克纳帕塔法 县,得名于穿越拉斐特县的一条河流。“约克纳帕塔法”(Yoknapatawpha) 这个词被福克纳解释为“在平坦的土地上缓慢流动的水”。拉斐特县是19世 纪30年代发生在密西西比州北部的一连串暴力行为催生出的城镇之一。当时 ,一群农场主、奴隶、农夫将原本居住于这一地区的印第安齐克索部落赶到 西部,自己占山为王,发展以棉花为命脉的经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种植 园经济——在其被连根铲除前——让拉斐特县的白人,尤其是中产、贵族阶 级的白人过得很逍遥。获益于这一经济模式的人们顺理成章地将奴隶制的废 除视为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威胁,他们还和那些鼓吹脱离联邦的人组建了军队 来捍卫自己的利益。 这群人对于“老南方”的忠诚非常坚定。在福克纳的小说中,萨托里斯 家族是农场主阶级的代表,其家族的衰落是福克纳文学世界中最引人注目的 主题;为了更好地描绘出萨托里斯家族的家道衰败,福克纳刻画了斯诺普斯 家族的兴旺作为映衬。和萨托里斯家族的人不一样,斯诺普斯家族的人贪婪 成性、肆无忌惮,代表了来自其他州县的白种人。需要注意的是,用简单的 二元对立论去看待这两大家族的辩证关系也是轻率的;在福克纳的笔下,斯 诺普斯家族也有值得尊敬的人物。而萨托里斯家族也出过卑鄙小人。 美国内战像潮水一样涌向密西西比州北部,在那片土地上激荡着复仇的 恶意。福克纳的故乡和文学灵感的主要来源地——奥克斯福,在1864年的秋 天被联邦军队(包括许多被解放了的奴隶)的战火洗劫。那场恐怖战争带来的 余震在那个小镇经年不消,而福克纳笔下的人物可以被看成是那场灾难的幸 存者。那些人不太说话,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生活,最终将生活异化为另一种 灭难。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福克纳看来也不过是美国内战的延伸,是那 场摧毁家庭,令兄弟相残、父子相仇(福克纳在其晚期一部以一战为背景的 作品《寓言》一书中描述了这些冲突)的“原始战争”的延伸。 暴力的最初动因有时难以查明,然而暴力拥有一种自我复制的本质。福 克纳利用各种方式去揭露罪行隐藏的动因,并追随着它们长时间的回响和无 意识的自我重复。甚至他叙述的形式——充斥着修改的痕迹与营造的视觉感 受,也在重复着内容本身(就像福克纳在《押沙龙,押沙龙!》中写到的“ 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这种形式在他的长篇和短篇小说中固执地反复出 现。 事实上,即便没有福克纳,拉斐特县也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县城。正如唐 ·多伊尔指出的:“抛开福克纳对于这个地区做出的独特贡献不论,密西西 比州的拉斐特县,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南方社会群落。”当人 们想到“老南方”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从弗吉尼亚往南,包括卡罗来 纳、佐治亚、亚拉巴马在内的那片相对固定的地域。而密西西比州作为“老 南方”的西部边缘。是一个位于两个社会交界处的疯狂战场。特殊的地理位 置让这个地域更具活力,更难预测,更加吻合作家的灵感与想象。在那里, 福克纳可以尽情探索他在1950年12月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所 说的“人类的内心矛盾”。 那个生活在青松茂盛的山陵与泥土肥沃的山谷间的人类群落,为福克纳 提供了探索的源泉;他们的社会角色复杂多样,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为了生存 奋斗挣扎。两条河流在这个地区奔腾而过——塔拉哈奇和约克纳帕塔法,这 样的名字在一个对语言天生敏感的男孩听来,已经应和了诗的节拍。在福克 纳的童年时代,佃农和穷苦的白人废物”是他所在社会的底层人士,这些人 物经常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他日后的作品中。而作为内战前整个社会的最底层 人物——奴隶,在战后一部分成了“解放了的”黑人,另一部:分还像战前 那样在庄园上工作。福克纳经常写到他们,笔墨中带着同情,但是那种情感 与偏爱比起他描写白人角色,要逊色不少。 多伊尔曾经论述过,拉斐特县40%的白人家庭在美国内战前拥有奴隶, 这此家庭中有一半拥有5个左右的奴隶(一些家庭拥有一百多个奴隶,但那是 极个别的现象)。奴隶基本上占据全县的一半人口,在一个多世纪以后,此 地白人与黑人的人口比例基本上没有变化。在战后的密西西比,黑人依旧挣 扎在贫困线上,生活在苦难的深渊中。直到20世纪60年代,他们的日子才因 为人权运动好了一点,即便那样,他们肩头的负担依然沉重。 而少数像萨托里斯家族一样富有的农场主,他们过着一种体面的生活, 他们的行为方式深深地吸引着福克纳。在作品中,福克纳以夹杂着厌恶的赞 美来描述这类人,时不时揭露出他们绅士外表下的贪婪与冷酷。除了奴隶、 贫穷白人、农场主,以及一大群不拥有奴隶的自耕农之外,奥克斯福还有一 个成分复杂的中产阶级人群,那些人中有商人、企业家、律师、老师、政府 官员、店主等等。 一种贯穿于福克纳作品的历史感,来源于作家对于该地区政治与自然经 济的个人解读。当这片地域还是齐克索部落领地的时候,山林间经常可以看 见野生动物的身影,河谷间的泥土肥沃而适合耕种。到了19世纪,入侵者过 度的农业开发和穷凶极恶的伐木摧毁了那一切。在内战以后一个多世纪的时 间里,拉斐特县的人们,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生活在十分窘迫的环境中 :社会教育制度零碎不健全,健康福利体制永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挫败 感长期地笼罩着这个小镇。 将作家的原始素材和他想象创造出的产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得太清楚是危 险的。福克纳并没有将苦难的拉斐特县在作品中一丝不苟地复制出来。比方 说,他侧重于讲述白种人的故事,但也不时勇敢地面对种族不平等问题,这 一点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尤为明显。再比如,他迫切地想要剖析出南方社会在 不同时间段的横截面,但又很少直截了当地描绘他所热爱的城镇的历史演变 。时间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闪回。作家虚构的村镇无疑和 他生活的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不能被确定无疑地一一指 出。 早期的研究者们费了很多工夫,苦心孤诣地寻找拉斐特县和作家虚构的 约克纳帕塔法县之间丝丝缕缕的关联,他们的旨趣可以理解,他们的研究也 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果。出版于1952年、由沃德·迈纳所著的《威廉·福克纳 的世界》是这类研究中的代表作。1974年,约瑟夫·布洛特纳的《福克纳传 记》问世。这本涉及诸多惊人细节的著作梳理了福克纳的个人生活和创作生 活,将作家生活中和小说中的许多关键人物和事件一一关联定位。布洛特纳 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考察福克纳的真实生活探究其创作源头。多伊尔 就花了很长时间钻研拉斐特县的历史资料,然后声称“那些名字与人物不断 地站出来宣布自己与福克纳笔下人物的联系”,比如说,那个镇有过一个叫 迪尔西的奴隶(与《喧哗与骚动》中的主要人物同名),此人是一个地区性白 人浸信会教会的成员,后来因为与北佬(Yankee)一起逃跑而被逐出教会;他 还指出,奥克斯福旁的墓地里埋葬着许多姓斯耐普斯(不是斯诺普斯)的人; 另外,许多福克纳的读者熟悉的角色的名字也出现在该县的墓碑和地区报纸 上,包括瓦那、小约翰、拉特里夫、高塔、卡罗莎、波尔顿、休斯敦、麦克 伊成等等。我以为,这一类研究到了适可而止的时候了。没错,福克纳有着 极好的记忆力,他在华莱士·史蒂文斯所谓“必不可少的现实天使”的护佑 下进行创作。可是他是现实的艺术修订师。约克纳帕塔法县首先是一个虚构 的地方,是作家在探求真理的兴趣下,使用格外多的文字技巧而呈现的一个 关于现实的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