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道论
作者简介
黄夏年,一九五四年生,江苏省常熟市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杂志社编审、杂志社社长。著有《中外佛教人物论》等。
内容简介
《解脱道论》的作者,在中国汉译佛典中称 “阿罗汉优婆底沙,梁言大光造。”①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本论的过程,现由于资料不多,尚不能做出明确的解释,只有一些猜测而已。日本著名的巴利佛教学者长井真琴(Nagai)和南条(Nanjio)等人做了研究后认为,“优婆底沙”是梵文或巴利文Upatisya和Upatissa的音译,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在巴利佛教文献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而在汉译佛典中仅有蛛丝马迹可寻②。南朝宋梵僧僧伽跋陀罗(Samghabhadra)于公元四八八年在广州竹林寺译出的佛教戒本《善见律毗婆沙》卷七中云 “于师子国有二律师。此二律师共一阿阇梨(指亲教师)。一名大德优波帝写。第二名大德富写提婆。此二法师如恐怖处,护律藏无异。优波帝写有弟子极智慧。一名大德摩诃波头摩,二名大德摩诃须摩。……又一日大德优波帝写、大德摩诃波头摩为初五百弟子于初波罗夷中,说此文句而坐。”③ “优婆底沙”一词还和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Sariputra)有密切的关系。据说舍利弗出家以前,就使用“优婆底沙”一名。后人出于对佛的大弟子的尊重,也有用“优婆底沙”来通指某一有戒行的佛门大德。④ 汉译佛典《善见律毗婆沙》一书属于小乘佛教的法藏部戒本。现代著名的中国佛教学者吕澂先生曾认为现代流行在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学“可算是保有著上座部系统中和法藏部相类的面目,或者就说它是法藏南系亦无不可。”⑤所以《善见律毗婆沙》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关系甚深。学者们已经发现,在巴利语佛藏中由觉音撰写的戒本Samantapsdik的内容,与《善见律毗婆沙》相近,有的段落甚至雷同,说明两者很可能来自同一渊源。故书中所载的“大德优波帝写”或许与《解脱道论》的作者“优婆底沙”为同一人。此说如果成立,那么,优婆底沙则应为师子国佛教法统中第十五代传人。长井先生又根据二书中所叙述的波头摩大德为师子国婆娑婆王夫人治病的故事,从而推断出优婆底沙应为公元一世纪时左右的僧人,不言而喻,《解脱道论》亦为同时代的作品了。⑥ 六世纪初僧伽婆罗(Saghapala)在华译出了《解脱道论》。据唐道宣法师编撰的《续高僧传》卷一介绍,僧伽提婆是扶南国人,梁言“僧养”,亦云“僧铠”。他从小就对佛法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人亦聪敏,悟性亦好。出家后从事于佛教论学的学习,在当地曾有很大的名气,声誉海南。 受具足戒后,广习律藏,闻听中国南朝齐国佛法兴盛,于是坐船渡海到达广州,又由广州抵达齐都建康,住正观寺。齐灭梁立,梁武帝笃信三宝,热心佛学。他仰慕僧伽婆罗的名声,于天监五年(公元五○六年)将其征召译馆,传译佛经。当时梁都的译经地点,按与僧伽婆罗同时代的僧人,《高僧传》的作者慧皎说有正观寺、寿光殿、占云馆三处。道宣的《续高僧传》有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占云馆、扶南馆五处。 僧伽婆罗熟悉大小乘教义,懂得数国语言,梁武帝对他礼接甚厚,引为家僧。据说他在寿光殿译经时,武帝亲身躬临法座,笔受其文。沙门宝唱、慧超、僧智、法云及袁昙允等人再将译文整理疏出,使译文达到了“华质有序,不坠译宗”的高质量水平。他还持律极严,从不积蓄私财,乐于布施,热衷于建寺,受到道俗的尊重,太尉临川王宏曾接遇隆重。他在译馆参与译经十二年,译出《大育王经》《解脱道论》等共十一部,四十八卷,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和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梁普通五年(公元五二四年)因患疾病而圆寂,终年六十五岁。 在《续高僧传》还记载了僧伽婆罗“为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之弟子也。复从跋陀研精方等,未盈炎燠,博涉多通。”⑦求那跋陀罗(Guabhadra)在《高僧传》卷三中有传。他是中印度人,宋言“功德贤”。出身于婆罗门家庭,自幼学习五明论书,博通天文历算,精于禅定。后出家学佛,受戒后取道师子国,泛海来中国,受到南朝宋太祖的礼遇,敕住南京祇垣寺,译出佛经十二部,七十三卷。由于他译的经典属于瑜伽系学说,对禅定亦有心得,故影响很大,被禅宗门人奉为中土第一代祖师。宋明帝泰始四年(公元四六八年)圆寂,享寿七十五岁。 从前面我们知道,僧伽婆罗于普通五年,即公元五二四年圆寂,寿六十五岁。由此我们往回溯推,他的生年应为公元四六○年。求那跋陀罗的卒年为泰始四年,即公元四六八年。也就是说,求那跋陀罗圆寂时,僧伽婆罗正值八岁。求那跋陀罗于刘宋元嘉十二年(公元四三五年)经师子国来华,在中国居住了三十三年,并逝于斯,没有再返回故土。僧伽婆罗于南朝齐时来中国,此时刘宋王朝已经灭亡,求那跋陀罗师亦早已离世。所以,从年代上推知,僧伽婆罗出生时,求那跋陀罗正在中国。僧伽婆罗来中国,求那跋陀罗已经圆寂,两人根本没有见过面,不可能为直传弟子。《续高僧传》所说的僧伽婆罗为求那跋陀罗弟子,跟从老师“研精方等”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个问题还可以在同时代的《高僧传》中得到验证。慧皎在卷三《求那毗地传》中说 “梁初有僧伽婆罗者,亦外国学僧。仪貌谨洁,善于对谈。至京师,亦止正观寺。今上甚加礼遇。”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