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说人性/罗浮山国学院藏书系列

曾仕强说人性/罗浮山国学院藏书系列
作者: 曾仕强
出版社: 广东旅游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曾仕强说人性/罗浮山国学院藏书系列
ISBN: 9787557019655

作者简介

曾仕强,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培训届泰斗级人物,《百家讲坛》主讲人。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著有《道德经的人生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家风:遗失的优秀传统文化》《易经的奥秘》《中国式管理》等。

内容简介

第五章 应对人性的弱点 利益,人皆所谋 再谈谈自私。虽然都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是如果人人都只考虑自己,结局估计是一样的,也必定天诛地灭。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不一定将山移走,但是这个人死后,有人延续,只要不间断,总有一天会将山移走。若是真的有心,将心比心,就不会觉得物质有限了。时间是有限的这句话,只是针对个别人来说。当人多馒头少的时候,若是大家都能做到少吃馒头多喝水,勉强撑撑肚子,也许就忍过去了。 当然精神是无限的,因为既然决定将精神作为皈依,就不该计较物质的多少、先后、轻重或有无。我选择在精神上支持你,哪怕你一无所有,只有精神,那这种精神也是无限的。精神上支持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人,乃至一个国 家、整个世界,有什么用呢?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作用是有局限性的;但从整体角度来看,作用往往会被无限地扩大。 石油用完了,还会有新能源等其他替代品来顶替石油;当所有的运输工具都不能用了,我们的双脚依旧可以走到目的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贪还是必要的吗? 名和利,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从古至今,大众只记得别人犯下的过失,很快便忘记别人立下的汗马功劳。功没过存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主要依据。很多人为了功成名就,不惜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也不知道为了什么。 孔圣人是位非常伟大的人,但谁是孔子,孔子又是谁?众所周知,孔丘便是孔子,孔子也是孔丘。当孔子逝世后,孔子在人们心中就变成了一个符号,代表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如今却找不到具体人物的存在,只活在人们的心里。 就算孔子真的转世再生,一五一十地表现孔子原有的一切,最多我们也只能推崇他为“再世孔子”,并不会认定他就是孔子本人,所以孔子的大名跟孔子本人相比也是空的,没有实质上的含义。 悲哀和快乐,后者容易忘记而前者难以忘怀,印象深刻。享受假期,就要承担起可能会增加财务支出的责任;周末的愉悦享受,让很多人在下周一上班时更加痛苦;当两方对享受方法的意见不统一时,也会徒增彼此的苦恼。 更何况人类的欲望仿佛永无止境。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们的生活水准只能逐步提高,可是当生活水平提高后,大部分人却仍不知满足。 不过,上述的分析也不能够证明自私的三个特征都不值得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 一人做事一人当,每个成年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愚公这辈子没有把山移走,功败垂成,功亏一篑,但对他来讲,应该还存有遗憾。他没有把握会不会有人将他的遗志传承下去,也不知道下任继承人会不会将他的计划变更,或者将他的计划全部占为己有,让后世只知有他,不知有愚公这样的人存在。 当僧多粥少时,让少数僧人吃得饱些,这些少数僧人活下去,可能比大家都分吃掉这些粥,最后全都饿死要好得多。这少数人也许就是那些善于争名夺利的人,平时多用心于争名夺利这种人,等到必要时就会有不少收益。 选择支持我就不能支持别人,不然怎么能称作全力支持呢?精神会聚集力量,在于有他无我,一心只能支持一个人,不能支持所有人。 如果从整体来看,精神固然是无限的,但既然“我”是独立的个体,就要有个体的立场。 若是“我”只看重个体的部分,对于“我”能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也认定时间是有限的。本质上,这就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我”只关注个体的部分,不在意全部的整体,站在某一角度来思考,恪守本分,显然也并没有不妥当的地方。 每个人都知道利和名的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大部分人渴望的是不到最后时刻还未成空的利和名。不去理会它未来会怎么样。当下有名,就有权利接受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享受当下的人前显贵。 功没过存,是因为部分人喜欢挑小毛病,而且患有嫉妒症。若是大家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如何进步呢?功劳随着时间逐渐会被大家遗忘,但实际做出的贡献永存人间,是不会消失的。名留青史,虽然孔子已经逝世两千多年了,但是孔子的大名却在中国永远流传着,真真切切地留了下来。 跟名利相比,享受给人的感受更加真实,穿得华丽,走到哪里人家都对你敬重备至;坐豪车出行,来往行人关注的自然多些;听动人的旋律,会让人觉得心情格外愉快;吃美味的食物,闻起来就垂涎三尺。 第六章正反两面看人性的弱点 一场人性弱点的攻防战 人的问题出在哪里?在思维。人的思维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不是向西的极端,就是向东的极端,导致难以维持合理的中道。太过与不及都使得自私、求生存、求快乐逐步走上歪道而变得不足。如何让自己不会太过或者不及?如何把握好这个分寸?只有懂得这些才会逐步走上前行的正道。 媒体还不发达的时候,大家眼不见心不烦,各自安于各自的策略,倒还觉得事事称心,无事可以抱怨。媒体发达后,信息传播迅速且简单粗暴,很多信息让人不得不看,知道了太多的资讯后,人们就会变得互相攀比,自己占到便宜就觉得顺理成章;自己吃亏便认为莫名其妙。于是,四海鼎沸,人们都变得无比自私。 人类创造并发展了媒体,媒体却一心攻击人们的弱点。为了生存相互竞争,媒体也采用不同的策略,把自己的生存构建在人性自私、求生存和求快乐上,搞得人们对媒体的管制,开放也不是,严格也不是,貌似已经无能为力。 尤其是如今,现代人的人性弱点被媒体不断地强化、渲染、扩大,人性的弱点被运用到了有隙可乘的地步。一些媒体时常打着“人民对任何事都具有知情权”的旗号,对人们威逼利诱,使其做出各种坏的或者好的行为。 人性的弱点难以避免,现在的大趋势又是媒体的持续发展。人类可以自主的范围,谈起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因应策略,还要随着世事变迁做出合理的改变。 既要处心积虑地攻击他人的人性弱点,又要防范他人攻击我们的人性弱点。站在这种角度看,人生简直是一场人性弱点的攻防战,时时刻刻都在防备,随时随地都在攻击。 …………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草芥平民,既然生而为人,就一定有品性,千万种品性归根结底源于人作为社会动物的本性。本书中,曾仕强教授不仅揭开了人性的奥秘,而且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诠释了我们如何在漫漫人生路中做到不困惑、不迷失,以至掌握自己命运的方法。 曾仕强教授讲人性,讲的是从古至今的时代潮流,讲的是优缺转换的目标策略,讲的是格局心态,讲的是人生智慧。不是单纯地教人左右逢源,而是教人如何培养品格底蕴。文风轻松畅快,为你带来沉浸式阅读体验。